高校贷款及其管理
发布时间:2007-03-10 点击数:1896  正文:【 放大 】【 缩小
简介:【关键词】 高等学校 贷款 风险 管理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各高校从银行筹集了大量资金用于办学基础设施的建设,银行贷款一方面为高校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又使高校承受着巨大的财务风险,本文对贷款风险的成因以及如何控制贷款风险进行了分析探 ...
【关键词】 高等学校 贷款 风险 管理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各高校从银行筹集了大量资金用于办学基础设施的建设,银行贷款一方面为高校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又使高校承受着巨大的财务风险,本文对贷款风险的成因以及如何控制贷款风险进行了分析探讨。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生了持续、快速的增长。到200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19%,普通高校也由2000年的1041所发展为2004年的1731所,在校生由1999年的413万增长为2004年的1334万(见下表),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 年度 在校生情况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人数(万人) 增速 小计(亿元) 增速 1999 413.42   353.77   2000 556.09 34.51% 441.92 24.92% 2001 719.07 29.31% 528.86 19.67% 2002 903.36 25.63% 629.59 19.05% 2003 1108.56 22.72% 749.45 19.04% 2004 1334.00 20.34% 836.94 11.67%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竞争也日益激烈,各高校为改善教学环境,增加教学设施、扩大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需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在高校资金来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见上表),向银行贷款已成为弥补资金缺口的主要途径。据不完全统计,至2004年末,高校贷款规模在1500亿-2000亿之间,个别高校的贷款额甚至超过了10亿元。假设贷款年利率按5%计算,每年用于支付利息的资金就高达100亿元左右。银行贷款作为有偿使用资金的一种形式,它不仅有明确的资金使用成本,而且还约定了使用期限,到期时需要偿还。 作为银行,面对居高不下的居民储蓄,急欲找到一种风险较低且收益稳定的投资项目,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被许多银行都看中,不仅因为高校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而且高校的主管部门对预算内的项目贷款给予一定的财政贴息,使得利息偿还有保障,最重要的是大多数高校具有国有性质,国家不会轻易令其破产。面对如此大规模的贷款,作为债权银行和高校的管理者都不可避免的面临较大的风险。 一、高校贷款风险的成因 1、思想认识不足 由于多数高校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多年来已经习惯于无偿使用资金,对有偿使用银行资金认识不清,缺乏必要的资金成本观念和风险意识。个别高校的管理者甚至表示:“只要银行敢贷款给我,我就敢用”。在思想上根本没有考虑今后如何支付利息,以及到期如何归还本金的问题。另外,目前高校负责人实行任期制,贷款发生在甲领导的任期内,但还款却是乙领导任期内的事情,这种聘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一种急功近利思想的蔓延。 2、对项目贷款缺乏科学评估 高校在扩招的影响下,需要大量扩建教学楼、学生公寓等基础设施。在目前政府财政拨款和学校收缴的学费收入不能满足学校的日常开支的情况下,这些基建项目所需要大量的资金,只能依赖于银行贷款。由于高校的非盈利性以及社会性,很少有高校在基建项目上马前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对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行科学评估,更何况目前我国也没有针对这方面的评估标准,因而,使得高校对贷款规模、贷款方式、贷款期限、贷款风险缺乏专业论证,更谈不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银行鉴于高校的特殊身份和社会影响力,在“银校合作”的关系下,对高校的贷款项目很少进行严格审查,也不需要高校提供贷款担保,在客观上也加大了贷款风险。 二、贷款规模的合理估计 对任何一个经济实体来讲,负债规模都有一个极限。不同类型的实体,对这个限度的测算也不同。企业可以根据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已获利息倍数和财务杠杠等指标来计算企业的负债规模以及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的比例。企业负债融资,目的是为了扩大生产,增加利润,用获得的超额利润来付息还本。而高等学校贷款的特殊性以及高校管理及核算的特点,无法参照企业标准对负债规模进行可比量化。 高校负债规模应该以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支出,不影响高校的正常发展为前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确定贷款规模时,不仅要考虑融资成本、筹资结构、资金的时间价值,还应该考虑学校的偿还能力,切忌跟风上项目,盲目扩大贷款规模。高校应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合理制定招生计划,根据招生人数、国家拨款等情况,编制今后几年的收入及支出预算,收支相抵后的节余资金可以用来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并以此为基础合理确定贷款额度。 三、贷款风险控制 贷款风险按来源可分为政策风险、自然风险、经济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其中高校可以控制的风险主要有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经营风险是指高校决策不当而产生的风险;管理风险是指高校管理混乱而导致的风险。如何控制这些风险是贷款时需要考虑的头等大事。为此,教育部、财政部于2004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该意见为高校确立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贷款风险,强化责任意识,建立自我约束机制提供了法律依据。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管好用好每笔资金,尽可能的降低贷款风险。 1、加强贷款管理,提高风险意识。高校应对贷款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合理确定贷款规模及经济承受能力,加强还贷的责任意识。目前银行纷纷进行改革上市,银行上市后将与政府脱钩,完全按市场化运作,政府不再为银行的不良资产“埋单”。 2、合理控制高校办学规模、优化资源配置。国家相关部门应统筹兼顾,科学核定办学规模,各高校可以在指标内调配专业结构、专业布局、设施配置、学科建设规划,做到合理、有效地利用办学资源。 3、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机制。高校应设计一系列的指标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警,例如日常支付能力预警,专家分析认为,支付能力的警戒线为高校三个月的周转现金,高校的现金存量(银行存款与现金之和)一旦低于该警戒线时,财务人员应发出风险警报;当高校的自有资金动用程度超过一定比例时,财务人员可提示风险警告等等。当出现风险警报时,高校应认真分析判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4、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风险防范。对贷款项目从立项、审批、执行到资金使用、归还本息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对不按规定使用资金以及使用效益不高的项目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进和纠正。使各级责任人在决策、组织、实施等管理过程中做到程序化、规范化,强化权利间的互相制约和监督,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秩序和环境保障。 5、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财务分析水平。为了及时了解高校的贷款情况,各高校应建立贷款台账,分门别类的详细记载贷款银行、贷款日期、还款日期、贷款金额、贷款利率等信息,及时筹措资金,合理安排利息的支付及到期本金的偿还。 6、建立准备金制度。各高校每年应从学校事业基金的一般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还贷准备金,以保证能按时归还银行贷款。 7、多渠道筹集还贷资金。贷款作为高校的一项负债,最终需要以资产来偿还。除了数额有限的国家拨款和学费、住宿费收入外,高校应大力拓展短期培训和社会募捐工作,多方面筹集办学资金。社会捐赠是国外大学重要的资金来源,譬如,哈佛大学就有1/3的经费来自社会捐赠。目前,我国也有不少高校设立了基金会、校友会等专门负责募集捐赠资金的机构,募捐资金由2001年的15.2亿发展为2004年的25.6亿元,社会捐赠也越来越成为高校资金的重要来源。 总之,银行贷款一方面为高校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又使高校承受着巨大的财务压力。如何既能保障高校健康发展,又能保证银行资金安全,使高校和银行两方面达到双赢的局面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书目: 【1】《2006年中国经济和社会蓝皮书》 【2】《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 【3】《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 【4】庞燕珍 张翠仙 《对高校贷款管理的思考》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5,(4) 【5】叶璋礼 《高校贷款融资风险防范的举措 》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2005年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么?点我刷新认证码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