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审计论文
浅谈风险导向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3-08-21 点击数:1978  正文:【 放大 】【 缩小
简介: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在社会影响的逐渐增大,国家更加关注企业资金的使用和经营绩效,因而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资产财务状况、重大投资决策、内部控制执行、个人经济责任等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从定性、定量角度分析企业领导的 ...
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在社会影响的逐渐增大,国家更加关注企业资金的使用和经营绩效,因而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资产财务状况、重大投资决策、内部控制执行、个人经济责任等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从定性、定量角度分析企业领导的工作业绩,客观评价其是否履行了岗位责任,能够对企业领导的综合素质进行评定,它是解除受托责任的重要途径,也是组织部门进行人事考核、选用、任免的重要依据。本文主要从风险导向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进行探索。

    一、风险导向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用的基本条件

    (一)风险管理体系方面

    根据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中央企业全面开展风险体系建设工作,基本框架为:内部环境、目标设定、风险信息收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流程,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良好的程序保障。

    (二)内控体系建设方面

    根据财政部等五部委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企业应当按照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借鉴国内外的内部控制管理实践经验,立足于公司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以风险导向为基础的内部控制体系。在识别重大风险的同时,梳理企业流程中的管理权限,从而确认各级管理层风险,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奠定基础。

    (三)廉政风险体系建设方面

    廉洁从业风险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重要方向,侧重于风险防控。廉洁从业风险管理就是把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惩防体系建设中,通过对管理人员在履行岗位职责、行使权力中面临的及潜在的廉洁从业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经济责任审计就是针对防控措施进行专项检查,确保被审计人员履职期间执行到位,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特点

    (一)审计重心前移,从宏观上把握审计工作重点

    风险导向审计改进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策略和方式,改变了监督的时间组合顺序,做到与业务经营同步甚至超前,规避了传统审计模式随意抽样的审计风险。根据对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内外部各种风险因素的评估,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从企业所面临重大风险的宏观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企业的投资决策、经营策略等方面,风险评估的结果决定审计工作需要关注高风险领域、重点审计内容,合理的配置审计资源,在降低审计风险的同时,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及效果。

    (二)识别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内控薄弱环节

    尽管近年来国内大部分企业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完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但往往是设计有效执行不到位,到了具体执行部门都不及“一把手”的“一支笔”管用。因此,审计组进入被审计单位后首要的就是通过内控评价调查问卷与访谈等形式对被审计对象管理情况进行“把脉”,找出内控薄弱点后再收集证据资料予以判断,将检查结果反映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

    (三)拓展审计领域

    以风险为导向的经济责任审计,向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进行了延伸,尤其是企业管理的关键领域和防控措施进行检查。在企业现有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中,对关键流程中涉及的重大风险进行了界定,并以权限指引表的形式规定了各个管理层的管理权限,并纳入企业管理制度中。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通过风险导向对企业管理的规范性、决策的科学性进行评价,可全面、有效、便捷地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否有效,拓展了审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三、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分析经济责任审计对象

    审计人员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之前,需要深刻地了解审计对象的所有信息内容,例如企业性质、战略目标、组织机构设置、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成果、人员构成、三重一大体系建设与执行、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经济情况、经营业绩、被审计人工作履历、对风险的认识等。在此基础上,审计人员还要将这些信息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初步分析企业重大风险领域,从而减低审计风险。

    (二)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第十六条指出:“被审计单位在实施战略以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经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重点关注可能影响财务报表的经营风险。”

    按照上述条款,界定经营风险等影响重大错报风险的因素,是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前提。

    经营风险=战略风险×经营流程风险

    来自外部环境的威胁一般称为战略风险,来自企业内部各经营流程的风险可称为经营流程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战略风险×经营管理风险×控制风险×财务风险

    即重大错报风险由战略风险、经营流程风险、控制风险和会计风险组成。因此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不仅需要关注财务报告风险,同时也需要关注企业的战略风险和经营管理风险。

    (三)重点分析领导干部的舞弊风险

    风险导向审计的精髓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而目前企业发生的大多数舞弊的案件是管理层的舞弊,凌驾于企业内部控制之上的管理缺陷是现代审计的难题,同时也是审计风险的高发区。在一个企业中,不是每位员工都存在实施舞弊行为的机会和渠道。审计人员应将主要精力关注于企业领导层以及企业关键岗位,因为这些人舞弊风险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其他人员。

    (四)督促风险化解,促进审计价值增值

    持续关注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披露问题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及其有效性,跟踪风险,分类督导,对审计发现问题分类建立台账,形成整改建议或意见。要充分考虑审计发现和建议对所涉及的重大风险的纠正措施和未纠正原因,并以此作为后续审计的依据,对于纠正失败后仍未消除的风险因素,则将其纳入重新制订审计计划时应考虑的风险因素中,审计机构应采取得力措施,督促审计建议落实,促进风险化解,提高审计成果利用率。

    四、风险导向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工作程序

    (一)在编制综合性信息框架的基础上收集风险管理资料,制订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编制审计方案

    审计人员应在审计准备阶段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经营情况、公司发展战略等进行了解,以评估确认预期审计风险水平,为制订审计计划和编制审计方案,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提供依据。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工作能力。

    2.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包括所属行业、发展前景及内外部环境变化等。若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地位比较稳固,企业经营情况比较良好,则可能将审计风险定为高水平。

    3.被审计单位财务基本状况及发展趋势。若是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不佳,如资金链断裂、资产负债率过高等,应评定较低的审计风险。

    4.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条件。对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的企业,可提高审计风险水平;反之,则应将审计风险定得较低。

    5.被审计单位管理者的在职经历及其流动频率。向被审计单位人力资源部门了解其何时受到过奖励或惩罚。若管理者以往存在过违纪的现象,或管理者属冒险倾向型,或者管理层人员更换频繁,均应降低审计风险水平。

    6.被审计单位以往年度审计的结论。应查明近几年审计报告的结论,若存在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风险水平应定得较低,反之若被审计单位历年审计历史良好,均为无保留审计意见,则可允许较高的风险水平。

    (二)确定审计范围

    1.投资项目、工程项目等资金规模的大小及其变动。规模大或其变动异常的项目固有风险大。

    2.分析财务数据各项之间的关系和分析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联系。

    3.资金支出时是否经过有效审批,重大支出项目是否经过集体决策。从被审计单位取得相关数据,如年度投资计划、银行存款、应付账款、费用支出等,未得到有效的审核审批的支出项目的固有风险大。

    4.会计业务处理的复杂程度。在正常会计处理中易发生错误的项目固有风险大。

    5.以前年度审计发现问题和报表项目固有风险大。

    6.经济业务的性质与复杂程度。凡涉及现金、存货等实物资产的经济业务的固有风险比较大;经济业务复杂程度高的固有风险大。

    按照内部控制体系控制活动中的流程:销售与收款循环、采购与付款循环、生产与存货循环、人力资源与工薪循环、投资与筹资循环等,分别编制内部控制测试表和风险、控制测试表,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和控制风险评估。

    通过上述分析,根据审计范围内的财务报表科目余额确定风险重要性水平及影响程度,从而明确审计工作的范围和重点,并编制形成审计方案。

    (三)实质性审查阶段

    审计组按审计方案确定的范围和审计重点进行抽样,以检查审计风险是否在预期水平内,并为审计结论的准确性提供保证。审计人员在实施实质性审查时,审计组成员应按照各自擅长的业务循环进行分工,充分利用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按照业务循环及风险点进行检查,比较实际资料预测结果与分析测试结果之间的差异。对发现的财务错误或营私舞弊要查明原因,分析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营私舞弊风险等。审查内部控制有效性在业务循环中的执行情况,特别需要关注被审单位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重大风险。

    (四)审计完成阶段

    审计人员按业务循环完成各自任务分工的审计测试后,整理、汇总审计测试结果,形成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审计人员对审计结论进行详细的评估,以确保审计风险在预期范围内。审计负责人对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进行沟通,获得管理层声明。确定应出具的审计报告的内容和建议书,编制、形成审计报告,完成审计工作。

    (五)审计整改阶段

    主管部门根据审计报告中发现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依据风险回避、风向降低、风险承受、风险分担等风险管理策略,对违法违规问题进行纠正和改进。同时对问题发生的条件进行分析,找出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制定合理的措施预防风险,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综上所述,利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从传统审计模式向新的审计模式的一种过渡,在现有的比较成熟的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操作,优化审计工作形式,提高工作效率。风险导向审计运用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各个阶段,能科学、合理地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使审计风险在可承受度内,保证了审计质量。同时,风险导向审计要求从风险收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控四个阶段参与,防范潜在风险,提出对重大风险的管控措施。将风险导向审计引入经济责任审计中,能不断提高风险管理及整体经营管理水平,保障公司资产完整和持续健康发展。

    五、风险导向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用的难点

    虽然在理论上,风险导向审计以风险评估为导向,以风险管理体系、内部控制体系和廉政体系为基石,能更好地确定工作方向和范围,从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审计质量。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达到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可能会存在以下困难:

    (1)风险导向审计所需信息不足

    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特征是审计重心变化,审计人员在实际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需要先执行风险信息收集、风险评估、风险辨识等程序,对被审计单位整体的行业法律法规、经营环境进行充分的了解,再针对风险不同的类型以及风险的影响水平,制定出详细的审计程序。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必须获取大量的基础信息,才能在风险评估时准确了解企业的行业趋势、发展战略、经营状况、规章制度、风险管理等基本情况,最终做出恰当的职业判断。因此,审计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需要了解大量的信息,如果没有相关的信息数据库将很难做到。

    (2)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尚待完善

    在企业风险评估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在的经济环境,才能正确地评估客户的经营风险。具体包括:了解客户的行业状况、监管环境;客户的经营目标、经营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客户指标衡量体系,内部控制的评价等等。因此,这些措施的顺利实施对审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宽的知识面,不仅需要熟知财务和审计知识,而且要掌握法律制度、企业发展规划、经营业绩考核、风险评估等方面的知识。

    总之,风险导向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是风险管理与审计紧密的结合。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待经济责任审计,扩大了审计范围,从财务管理向企业其他经营领域延伸,同时明确了审计的方向和重点,从而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实施的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对企业面临的关键领域和重大风险进行检查,通过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较传统审计模式而言,对审计风险总体水平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因此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的揭露和防范由于投资决策失误、经营策略偏差、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等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等现象,还可以识别企业管理漏洞,规范企业员工、管理层行为,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么?点我刷新认证码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