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改制后文艺院团财务管理工作在市场运行中的重要作用
发布时间:2013-07-15 点击数:2121  正文:【 放大 】【 缩小
简介:一、前言 国有文艺院团的改企制度属于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革,不仅适应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化体制的改革是因为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上的文化体制已经不能够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所以,为改变现状,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作为文化 ...
一、前言

    国有文艺院团的改企制度属于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革,不仅适应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化体制的改革是因为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上的文化体制已经不能够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所以,为改变现状,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作为文化体制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文艺院团从八十年代初期进行流程改革,实行承包和双规制。九十年代以后,进入结构化改革,即除极少数部分保持事业单位体制以外,其他都由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建制,目的是为了增强文化事业的活力,提高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到2000年,国家提出“文化产业”概念,承认了文化的市场属性的一面,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

    二、文艺院团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文艺院团在进行体制改革以后,为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改变过去靠国家财政扶持的状态,争取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但是文艺院团中的财务管理体制仍然不够成熟,在市场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文艺院团的良性发展。

    首先,部分文艺院团改革后,仍然依靠政府扶持,以政府政策性补贴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高额的财政支出和薄弱的收入来源不成正比,使院团经营每况愈下,市场竞争力愈发低下。在财务管理方面,大部分文艺院团的会计体系仍然是权责发生制,在反映文艺院团的经营业绩时,比收付实现制更体现合理性。但是,它不能很好的反应文艺院团的财务经营状况,权责发生制把收益情况都体现在损益表上,在资产负债表上只部分体现债权债务,容易使企业没有变现资金而陷入财务困境。在这方面,文艺院团应编制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财务状况变动表,弥补权责发生制的不足,正确反映文艺院团的财务收支状况,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

    其次,财务管理方面严重的收支不平衡导致了人才的大量流失。当前文艺院团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政府政策性补贴、不固定的社会资助和较少的经营性演出所得费用。这造成了文艺院团资金匮乏,不能添置先进的演艺设备,而随着人民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先进艺术要求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简陋的设备不仅影响了艺术作品的质量,而且在影视艺术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情况下,导致观众数量锐减。文艺市场和文化市场严重脱节,演出一线演员面临着工资水平低,待遇差等境况,而一般职工的福利待遇和补贴往往更是得不到兑现,仅能维持基本生活,这种情况下,很多演员会选择另谋生路。人才的大量流失使文艺院团的经营雪上加霜,即使各院团做出很大努力,仍然收效甚微。要想从根本上改变目前院团惨淡经营的状态,还是需要从整体管理上进行改革。

    三、财务管理在市场运行中的重要性

    文艺院团的财务管理主要是改革计划经济下的会计监督制度,结合文艺院团的自身特点和当前形势,进行企业化资金管理。首先,财务管理要在法律制度和框架下执行;其次,我们要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文艺院团如果想要改变目前的经营状态,必须对自身的财务状况进行详细的探讨分析,认识到财务管理在院团经营中的核心作用,促进文艺院团的企业化和市场化发展。

    加强财务管理,使企业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体现。文艺院团主要存在资金短缺,收入薄弱的问题,加强资金管理,合理分配资金流向,才能保证院团资产的安全与稳固,在以社会效益为前提的情况下,兼顾经济效益,使财产的运行机制符合市场经济的特点,保证改制后的文艺院团走向良性发展道路,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有效的财务管理体制,不仅能够保证文艺院团的日常事务的正常运营、资金的合理分配和有效的财务管理计划,还能够扩大艺术生产规模,提高各项资源的使用率,实现院团的发展目标。

    四、市场运行下文艺院团财务管理措施

    文艺院团的财务管理一定要重视发挥它改制后的市场属性,对现存的财务管理弊端进行改革,进行体制创新,增强自身活力,创建完善的文化产业经营体制和组织,响应国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政策,走向产业化经营道路,摆脱文艺院团的发展困境。

    (一)有效控制成本

    如果想要在企业经营中达到利益最大化,我们需要通过两个手段实现:一是营销;二是控制成本。文艺院团也不例外,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成本的有效控制是实现经济收益的直接手段。

    首先,我们在节目创作上可以实现成本控制。作为演出单位,文艺院团的主要收入来源应该是演出,节目的更新和维持演出的场次是保证观众的基本手段。为了提高节目的质量,许多文艺院团会选择高薪聘请优秀的编导为节目创作剧本,但是,编导多是来自外地,食宿、来往交通费用花费不菲,院团在联系编导方面也会花费较大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可以采取“化零为整”的方法,即改变过去聘用多位编导逐一进行创作的做法,可以每年只聘用两名甚至更少的编导,每个编导承担数个节目的创作。这样,因为节目数量较多,可以相对优惠,同时,聘请多位普通编导的花费可以用来只请一名知名度较高的编导,这样既保证了节目质量,又实现了节目创作成本的有效控制。

    其次,在现场演出中,注重成本的节约控制。因为文艺院团多是现场演出的形式,交通运输费用、演员的补助费用以及人员设备的费用等是院团主要的开支,如果能够在这些方面做到有效控制支出,将会很大程度上提高文艺院团的演出收益,解决资金困难。在文艺院团改制后,演员的补助不能再采用以前随演出收入高低而制定的标准,这样的做法对支出没有合理化的分配,容易导致成本失控。将演员的补助制度化、细则化,是控制补助的最佳形式。在交通运输方面,可以与相关单位签订合约,寻求长期合作。长期的合作一般都会有一定折扣,这样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降低了运输成本费用。此外,舞台工作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对于工作人员一定要采取保障性措施,这样,当意外发生时,既有相关部门共同承担赔偿损失,也加强了工作人员的工作保障,减少了文艺院团不必要的开支,有效节约了成本。

    (二)优化资源配置,健全市场机制

    为了促进文艺院团的发展,必须要改变以前的演出模式,提高文化活力,优化资源配置。健全市场机制要求一定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发挥其在市场运行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当前文化产业的多样化发展,市场竞争激烈。随着运输业的飞速发展,文艺院团要打破以往局限于本地演出的模式,与各省市的文艺院团联合起来。各院团之间可以相互引进优秀人才,将人员重新进行排列组合,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整体竞争力。其次,也可以与有实力的集团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实施品牌效应,达到互利共赢。集团可以在资金方面为文艺院团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可以改善院团的演出设备,吸引受众群体。例如,计算机在各领域都已实现普遍应用,但是文艺院团方面仍然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一媒体。其实,考虑到现场演出,可以实现对演出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在观看演出时做不间断字幕滚动,使观众对节目内容加深了解。对于语言障碍方面,可以做出现场字幕设计,这样,就不会有部分群众因为语言不通而提前退场或者不来观看演出,可以提高上座率,增加院团的收入。集团公司可以对文艺院团实行产业化经营,使文艺院团彻底脱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集体化经营影响,逐渐改善院团经营状况,走上产业化经营道路。

    (三)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首先,为了促进文艺院团的稳健发展,必须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加强会计监督,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毕竟,会计管理着企业单位的日常经营活动,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其次,要严格健全文艺院团的内控制度,改变以往的随意性和冗杂现象,合理分配财务人员,在院团演出的收入和支出等方面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职责划分明确,使各部门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符合公平公正的原则。对于国家的政策性补贴和一些不固定的社会资助费用,流向和使用都要有明确的记录。在会计任用方面,实施精细化管理,即保证每个剧组都有会计,每个剧组都有管理。

    融资虽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院团的资金周转困难,这就要求文艺院团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拓宽文艺院团的融资渠道,在文化产业经营中,符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发挥财务管理在市场运行中的指导作用,为文艺院团的产业化经营提供正确的导向,对资金回笼等情况做出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从而降低资金成本,增加文艺院团的固定资产,减少院团经营中的资金困难。优良的财务管理,可以把握融资的最佳时机,降低风险,实现文化产业化经营的盈利。

    五、结语

    总而言之,文艺院团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的改革,符合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要求,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发挥其在市场运行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建设,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应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复杂化与多样化。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么?点我刷新认证码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