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加强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发布时间:2013-04-01 点击数:3743  正文:【 放大 】【 缩小
简介:如今,财务的监控作用渗透到了企业的各个环节;同时,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各大企业管理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拥有一套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现代企业而言,无论是在经济管理、效益提高上,还是在实现企业战略等方面,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国外发展已经较为完善,在 ...
如今,财务的监控作用渗透到了企业的各个环节;同时,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各大企业管理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拥有一套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现代企业而言,无论是在经济管理、效益提高上,还是在实现企业战略等方面,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国外发展已经较为完善,在我国尚处于发展期间,有诸多待完善之处,笔者针对如何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所面临的几个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对策,以供读者参考。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概述

    (一)起源——COSO

    COSO是由美国tread-way委员会(称为:全国舞弊性财务报告委员会,于1985年由AICPA、美国会计协会(AAA)、FEI等机构共同赞助成立)建立,其成员有美国会计师学会、内部审计师协会、金融管理学会等专业团体。

    1992年,COSO提出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核心内容是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和要素。

    (二)内部控制制度

    任何企业发展运行的良好与否都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完善与否密不可分。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层,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

    (三)中国的内部控制制度

    借鉴COSO颁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内容,《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将内部控制的要素归纳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控制五大方面。《基本规范》将风险评估的要素归纳为四个方面:确定风险度、识别风险(包括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将控制活动或控制措施概括为七个方面: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

    施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提高,并能确保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的相关政策得以顺利执行,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因此,以长远的眼光来看,研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方法和措施显得更尤为重要。

    二、我国企业内控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企业各方面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具有片面性,内控制度不够全面,也使得管理标准不够完整、合理和有效。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也不多,这样就造成了专业水平不高、职业公允性缺失的现象,也就容易造成诸多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下面列举几个最主要的问题。

    (一)责权分配不明确

    权责分配不明确经常会使得企业制度出现缺陷、造成损失后,因为责任无法分清而阻碍了最后惩治及责任分担的界限确认。比如,一些公司在采购环节规定不严密,致使一些公司内部的采购员工利用职务便利,与供应商里应外合,故意虚开供应商发票,单位领导如果审核不仔细或者忽略了这一环节,就给这些动了“歪心思”的采购人员以可趁之机,造成公司重复付款或者多付款等不利现象,最后公司资金“莫名其妙”便流失,此时蒙受了损失是一方面,最后如何界定责任范围又将成为一个难题:公司员工的故意行为自然应当受到惩治,那么公司相关的管理层人员呢?哪些人员需要对这起事件负责?是否有明确的界定?应该怎样对这样的事件负责任?担负的责任有多大?限度在哪里?这些就直接关系到公司对于组织机构里的权责分配是怎样规范的。

    (二)重视度不够、制度不健全

    目前,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全面,没有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使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极为严重。如不少企业常规票据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均没有建立,甚至一些小企业没有正规的财会部门,会计、出纳、审核等事项由一个人包办。原始凭证的取得或填制本身就不合法,以此为依据编制的记账凭证、登记的账簿、出具的财务报表及一系列的会计分析等也就毫无意义。

    由于一些中小企业的经理和员工对内控制度认识上存在偏差,导致企业认识不到内控制度的重要作用,造成企业的管理混乱。

    (三)公司员工专业素质较低

    中小企业财会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跟不上,一些根本不具备从业资格的人员混进财会队伍,思想素质差,业务一知半解,连正常的会计业务都处理不好,更谈不上内部控制制度的运用。一些企业领导对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一窍不通,却目无法规,独断专行,势必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使本就资金紧张的企业举步维艰。

    三、内控五大要素中寻对策

    借鉴COSO颁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内容,《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将内部控制的要素归纳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控制五大方面。

    下面将具体从这五大要素的角度出发,对如何加强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一些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内部环境——基础不可破

    对于企业内部管理要素,怎样能够做到有效的调整,这既是企业管理及控制的原则,也是基石。环境因素向来都是所有企业不得不去关注、考虑的要素。 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就像一艘巨轮的内部构造一样,是否稳固直接影响到巨轮能否担负起远航的重任。

    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机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发展战略、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反舞弊机制、社会责任等。

    1.规范化

    根据我国《基本规范》中的要求,企业应当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以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

    在目前的市场中,众多企业即便是大型的跨国企业,在治理结构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很多情况下不难发现公司董事会的决策权实则掌控在一人或者少部分人手中,尤其是民营企业中这种现象较为普遍,而在国外这样的现象也数不胜数,比如曾经轰动一时的“南方保健”就是由其创始人斯克鲁西一人“说了算”,最后的恶果可想而知,大型公司飞速成长,也火速败落。这就需要强调董事会的独立性,“结构单一”或者“一股独大”都不可取。

    企业内部除了董事会,还设置经理层,董事会行使的是最终控制权,至于经理层往往负责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然而这样的经营指挥权倘若也被董事会“越界”独揽,这样错误的“包揽权利”也是需要重视的。

    2.内部审计不可或缺

    我国在1993年成立国家审计机关——审计署,并于2008年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明确指出,要求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此外,内部审计机构还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

Total:212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么?点我刷新认证码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