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会计准则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中,对会计处理工作中的前期差错给予了明确规定,会计差错对于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及报表使用人的决策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将对会计差错的更正处理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会计差错概述
(一)会计差错的含义
会计差错,即为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计量、确认、记录、列报等各个环节当中所出现的错误,其错误行为出于故意或无意,包括非重大会计差错和重大会计差错,会计差错的出现必然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到报表使用人决策的方向与准确性。一经发现会计差错,相关会计处理人员必须对差错及时更正,相关部门必须依法对相关人员给予教育和惩处。
(二)会计差错的成因
会计差错产生的原因诸多,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方面:第一,采用法律法规以外的会计政策,即在会计处理中采用法律、会计准则等相关规章制度所不允许的会计政策;第二,误用或忽略事实,为谋求利益或操作细节上的疏忽引起的工作失误;第三,账户分类与计算、会计估算的错误;第四,支出划分上的收益性与资本性的界定错误;第五,交易漏记、收入提前确认、递延项目与期末应计项目的调整等。
(三)会计差错更正的原则
1.法制性原则
财政部所发布的相关规定如《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国家税务总局所发布的《增值税日常稽查办法》等国家法律法规都针对该行业分别规定了会计差错更正的方法及其适用条件。会计差错更正只有遵循统一的规范,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高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可比性,有利于经济的良性发展。
2.程序性原则
账务处理必须依照会计原理进行,严格遵照会计核算程序,做到真实准确地反映错账的症结与过程,给予清晰的表达与调整,进行准确核算保证数字可靠,使会计报表上下期保持连续与完整,真正做到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表相符。
3.针对性原则
会计差错的更正要充分认识到出现差错的会计环节,进行差错识别,然后进行分类与归类,并根据不同的类别进行不同更正方法的选取,对症下药。会计差错的会计认定与更正必须有针对性,尽可能消除虚假的会计信息,保证会计工作核算过程的准确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