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自2012年4月1日施行,其第十一章财务监督主要明确了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的主要内容以及财务监督方法以及分类,对外部财务监督做了相应的规定。
一、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的不足
事业单位财务监督是指有关国家机关、社会中介机构、主管部门、单位内部及其人员,根据法律、形成法规、部门规章制度以及单位内部制度的规定,对单位财务活动进行的检查、控制、监督和处罚等活动的总称。
财务监督根据实施主体不同,分为内部财务监督和外部财务监督;根据实施财务监督活动的阶段不同,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本文主论事业单位外部财务监督,外部财务监督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社会中介机构及其人员,依靠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对单位财务活动实施的监督检查。尤其是社会中介机构对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监督则主要通过财务会计报告审计和资产清查的方式实施,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到单位财务监督中,大大提高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有效保证了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督促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保障了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审核程序不完善,监督力度薄弱。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对国有资产的重视度不够,管理不善,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严格的审核程序来规范约束财务管理工作。相关的监督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了账实不符、支出不符合规定等行为监督检查不出,更加纵容了会计信息不实的行为。
事业单位内、外部财务监督部门执法不严。我国的事业单位内部监督部门往往出于维护单位名誉利益的考虑,对账外资产、资产评估不实、变相隐瞒截留收入、大型采购与基建项目暗箱操作、私设“小金库”等现象隐瞒不报,甚至帮助本单位制造假账蒙混过上级或外部财务监督部门的检查。而外部财务监督管理部门对于事业单位、尤其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一些不法行为打击力度不够,不能严格依照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惩罚措施,这对窃取国有资产的违法分子无震慑力,不能起到财务监督的作用。
二、加强外部财务监督的必要性
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不断进行,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趋于复杂和多元化,同时事业单位内部人员对外部财务监督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常常以应付检查的心态来敷衍外部财务监督。实际上,当前加强外部财务监督很有必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障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由于事业单位对资金管理、对外投资行为、经营收入管理不严,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国有资产流失,不良资产比例加大,对外投资收益核算不规范,财务风险高,变相隐瞒截留收入,大型采购与基建项目暗箱操作,私设“小金库”等现象隐瞒不报等行为,严重妨碍了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对事业单位外部财务监督,消除事业单位法人的财务违法行为,打击职务犯罪,规范会计行为,有利于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促进事业单位依法理财,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维护国有资本权益,推动市场经济良性发展。
2.保证法律规范以及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贯彻执行
目前,国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规范事业单位财务活动,但是,由于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薄弱,造成会计核算不规范,单位全面预算和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力,资金使用效率差。因此,尤其需要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各司其职,通过切实有效的外部监督措施,保证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贯彻执行,将事业单位的各项财务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把事业单位的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3.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通过事业单位的外部财务监督,更好地促进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提高。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要从管理层源头入手,提高事业单位单位负责人依法理财观念,树立诚信理念。对单位负责人进行强化再教育,把责任明确到直接责任人和领导,提高其责任意识。规范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培训制度,进一步组织以《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同时深入贯彻财经法规和思想道德教育,使财会人员在熟练掌握各基本环节的规定和要求以及财经法规的同时,增强依法理财的意识。建立制度约束机制,健全奖惩制度,促使事业单位更加重视和加强财务监督工作,遵守财经法规。事业单位也要加强在职员工的全民财务知识的教育,促进大家自觉接受财务监督,支持财务监督人员的工作,共同维护财务监督管理制度,坚持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杜绝弄虚作假、乱收滥支、损失浪费等问题的出现。
三、结论
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要从多方面着手,通过审计机关、财政部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及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这四个方面构成协调有效地监督体系,利用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相结合的机制,规范事业单位财务收支行为,保障事业单位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