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国家财政部颁布了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是其核心内容之一。这标志着公允价值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也是我国会计计量属性一次新的跨越和历史性突破。笔者拟在介绍公允价值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公允价值推广的意义、原因及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推广、运用公允价值应采取的措施。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新会计准则,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更好地作出财务决策,规避风险、获取收益。
一、公允价值的概念
公允价值计量是随着经济发展、用户对相关性要求提高、历史成本不能满足用户决策的需要而产生的,从其被提出始就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但公允价值的涵义在国际上有着不同的解释。我国新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的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无关联关系)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把握公允价值,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公允价值要体现公平、公正。交易双方对信息的把握应该是透明、对等的,且交易应该是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进行的,不存在强迫、欺骗或其他影响公平、公正的情况。
其次,公允价值是一个估计值,是基于市场信息的一种评价。各定义中都没有强调公允价值要以真实交易为基础,而是要求一种可能性下的交易额,是对资产或者负债的一种认定。
再次,公允价值是一种综合性的计量属性。购买资产时初始成本计量即使采用的是历史成本,只要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也可采用公允价值;资产后续计量中采用的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三种计量属性,从其定义可判断都属于公允价值的范畴。因此可以说,历史成本是初始计量时的公允价值,而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三种计量属性是后续计量中的公允价值。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意义
1.真实、全面地反映会计收益
传统会计学中的收益是指来自于交易期间已实现的收入和对应费用之间的差额。经济学的收益在内容上更为真实和全面,除会计收益,还包括非交易和未实现的资产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而公允价值计量恰恰就是既要计量资产和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公允价值,还要计量公允价值变动所造成的利得和损失。这样可以更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真实收益,可以全面评价企业管理当局的经营业绩。
2.有效地保全企业的资本
企业通常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能力进行补充、加强,以维持自身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不管何时耗费的生产能力一律按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计量得出的金额即使在物价上涨的环境下也可以购回与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这样企业实物资本得到了有效保护。
3.提高信息决策的有用性
历史成本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是静态的、不具有相关性,而公允价值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高度相关性。按公允价值计量得出的信息能为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管理人员等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有用的会计信息。
三、我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因
1.实现新会计目标的必然要求
我国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会计目标从“受托责任观”到“决策有用观”的转变,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也相应地从以侧重可靠性为主、相关性为辅转变成以侧重相关性为主、可靠性为辅。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确保入账数字真实可靠,但很难符合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而公允价值所提供的是资产和负债的现时价值,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相关、更有价值的会计信息。
2.适应金融创新的必然要求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能够适应新的经济形式,会计必须有所发展。近些年来,我国的债券、股票、期货等金融工具及其赖以生存的金融市场发展迅速,这些金融工具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如何准确计量这些金融工具的价值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而公允价值的运用便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不管业务是否发生,只要双方一致同意,就可以对市场价值进行估计得出一个公允价值。这既解决了初始计量,又方便了后续确认。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既能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权利和义务,又能揭示企业所蕴藏的潜在风险,便于决策者做出恰当的决策。
3.合理、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必然要求
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能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更好地使收入与相关成本、费用进行配比,从而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
四、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
1.相关信息披露不完善
在运用公允价值的准则中,有计量规定的占61%,有披露规定的占39%,既有计量规定又有披露规定的占39%,由此可以看出,准则中存在只有计量而无披露的项目。公允价值的优势是能够提供最相关的会计信息,而这种相关性的前提是能够准确地估计公允价值。如果不能相对准确地估计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便无从谈起。
2.确认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大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虽已基本建立,但市场环境并不完善,而公允价值的运用要求交易双方的信息对称,以保证交易的公平、公正。如果市场环境存在缺陷,那么确认的公允价值是具有不确定性的,从而有可能影响企业资产或负债计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对大多数在职会计人员来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为了保证某种假设和估计的合理性,会计人员需考虑和关注总体的经济环境、具体行业的经济特点和发展趋势、企业自身所处的经济境况以及当前的市场条件,还需把握企业自身的目标、战略,估计与现金流量有关的风险,这些均来自对外部和内部信息的整理、分析。资产定价相关参数的选取使用、资产风险的量化,会带有不同程度的主观性,这就为少部分会计人员舞弊创造了条件。因而会计从业人员需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4.易被用于调节利润和会计造假
由于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不完善、会计人员和单位领导素质不高以及法律不健全、违法处罚力度不大等因素,一些单位在会计核算中易利用公允价值计量留下的可选择空间,为谋取个人利益不惜造假、调节会计利润。
五、推广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措施
为使公允价值计量更真实、动态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为使信息使用者得到更加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应采取如下措施。
1.建立公允价值的市场信息平台
公允价值的取值来源无疑是可比照的市场价格,一个完整的市场价格体系是实行公允价值的重要前提。在我国现阶段,许多要素市场正处于发展与培育阶段。为更好地运用公允价值,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市场信息平台,构建数据库系统,提供充分完全的要素市场信息,反映市场行情的瞬息变化,有效防止公允价值的滥用。
2.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我国公允价值规范必须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制度,在相关的会计报表及其附注中详细披露公允价值确认的依据、计量的标准、对会计报表的影响等,增强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给信息使用者提供自我决策的会计信息。
3.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公允价值应用中大量不确定因素的使用,为企业利润操纵提供了方便,这就要求加强会计人员的守法意识和道德教育,从主观上消除利润操纵的动机。同时,公允价值应用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在新旧准则交替之际,加大教育投入,转变会计人员的计量观念,培养具有公允价值观念、懂得公允价值理论与实务的会计人员,是公允价值得以全面使用的条件,也是降低公允价值计量成本、应用公允价值的前提。
4.投资者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监管
公允价值是一柄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提高信息质量,运用不妥则可能影响信息质量,所以公允价值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保障,投资者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其的监管。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获取充分合理的相关证据.对实行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投资者应要求其充分披露相关证据。投资者还可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验证,鉴定公允价值的合理性。(2)强化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监管。首先,应当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从技术上防范资产评估机构违规操作,并提高对资产评估机构违规操作的识别能力;其次,应当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积极提倡、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监督;最后,应当成立专门负责对注册资产评估师监督和处罚的机构,财政上要保证其资金充足到位,不能因为对资产评估部门实施监管的成本过高而放弃对其监管。(3)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监督公允价值的使用,加大监督力度,做到有法可依,从源头上杜绝调节利润、会计造假,促使我国公允价值的运用逐渐步入正轨。
六、总结
公允价值的准确运用有赖于法律法规的健全、公司治理的完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会计、审计、估价人员的独立性、专业能力及职业道德建设等相关的配套条件。虽然,当前运用公允价值计量会遇到一些不可避免的困难,但公允价值是国际潮流、大势所趋,我们应在新形势下,寻求公允价值的准确运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