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为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基本保证,信息技术的引入则从根本上提升了会计工作的质与量。在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随着相关技术与会计工作和企业业务流程的结合,会计信息化建设呈现了由内而外、层层递进的发展脉络。
一、引言
会计作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长期以来,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现代会计在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也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处理方法及流程。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其良好的性价比促使众多公司在会计工作中应用计算机。
1979年,财政部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为试点,拨专款扶持其在会计工作中应用计算机,成为新中国首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会计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的企业,并成为我国会计电算化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从过去40多年的发展历程看,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会计及有关管理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普及,计算机与会计的结合日益深入。
现代信息社会及经济环境的发展,使得市场日益复杂多变、客户需求日益多样,企业的适应和应对能力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而这种能力的形成又离不开对信息的应用和处理,并逐渐趋向于依托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将财务会计、业务处理、计划管理及人力资源等构成集成化系统,从而快速进行信息分析、筛选和归纳后形成信息流,与企业的物流和资金流融合,由此对业务处理进行有效控制,为企业提供更科学、更专业的管理方式,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依据,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
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必须借助现代计算机、网络及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会计信息系统,从而有效发挥会计的管理和预、决策职能。在这一过程中,会计电算化也向着会计信息化演进,并由内而外地从部门向企业整体扩散,伴随企业的利益延伸至企业外部的相关环节,形成价值链。
二、面向财务的部门级会计信息系统
这是目前多数企业在开展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选择的模式:根据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围绕账务处理系统,有选择的购买或开发若干功能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将随着企业经营管理需求的提升而不断进步和完善。由于主要面向财务工作,与会计电算化发展之处用于规范会计核算业务、减轻会计人员工作强度的目的相类似,这种模式的应用从子系统的构成上看,主要包含账务、报表、工资、固定资产等模块,相对结构简单,其模块化的组成模式在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同时,也因其构造灵活、成本低廉而易于推广和被多数企业接受。
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从而延伸至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改进和完善,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不再单纯服务于会计核算,而逐渐将业务处理融入其中,以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与财务的一体化管理,有效地实现对业务运营、资金调度及财务风险等的全面控制,提供更为详实、充分的信息以支持决策。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各部门的信息联合,构建证、账、表等财务会计与进销存业务的联合处理,并提供相应的管理分析功能。
财务会计主要是围绕总账(账务处理),辅以电子报表、工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资金管理及成本核算等模块,全面服务于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在整个系统中,账务处理子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其他子系统通过读取账务处理子系统的数据进行核算,并将处理结果汇总后传递至账务子系统进行最终账务处理。所以,账务子系统起着汇总企业经济活动数据、提供综合性财务信息的作用,为报表及财务分析子系统提供基础数据。
管理分析部分通常由财务分析、利润分析、流动资金管理、销售预测、财务计划、领导查询和决策支持等子系统构成,从功能上看,几乎涵盖了管理中的分析、预测及决策功能,但在实际应用中,就当前在我国商品化的软件中所提供的管理分析看来,难言乐观。一是信息系统本身的准备和开发不充分,特别是统一的商品化软件,往往无法满足特定企业的特殊需求;二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社会生活中,大量非标准业务降低了信息系统的管理分析的效果。目前比较成熟的主要是财务分析、领导查询等模块。其他的预测、决策功能更多地通过提供数据接口,将财务数据与EXCEL等标准化办公软件相结合,进行“半自动”的人工统计分析来实现。
三、面向企业整体的企业资源计划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简称ERP)可以理解为一种管理模式,或企业基于提高对用户需求的有效响应而采取的措施,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强调事前的实时控制和生产流程各个环节间的协调和统一。企业资源计划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企业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信息爆炸带来的海量信息处理压力,以及满足客户日益苛刻的个性需求时,企业的决策者需要迅速、实时地对市场动态作出反应,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在这一外部环境的推动下,结合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管理思想的发展和计算机引入企业管理,工业企业开始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研发制造技术和管理方法。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加特纳公司(Gartner Group)在总结当时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ERP的概念,作为企业管理思想,ERP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它是一套先进的信息系统,是对前期管理系统的超越。
在知识经济时代,仅靠自己企业的资源不可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还必须把经营过程中的有关各方如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才能有效地安排企业的产、供、销活动,满足企业利用全社会一切市场资源快速高效地进行生产经营的需求,以期进一步提高效率和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换句话说,现代企业竞争不是单一企业与单一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一个企业供应链与另一个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ERP系统实现了对整个企业供应链的管理,适应了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需要。
ERP系统中的计划体系主要包括: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计划、采购计划、销售执行计划、利润计划、财务预算和人力资源计划等,而且这些计划功能与价值控制功能已完全集成到整个供应链系统中。而且,ERP系统通过定义事务处理(Transaction)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与核算方式,以便在事务处理发生的同时自动生成会计核算分录,保证了资金流与物流的同步记录和数据的一致性。从而实现了根据财务资金现状,可以追溯资金的来龙去脉,并进一步追溯所发生的相关业务活动,改变了资金信息滞后于物料信息的状况,便于实现事中控制和实时做出决策。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ERP的核心内容是企业管理观念的更新,将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及计算机软硬件整合集中,几乎涵盖了一切与管理有关的内容,是从人、财、物与产、供、销的全面结合而延伸出来的以效益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模式。但是,ERP本身不是管理,它不可以取代管理。ERP本身不能解决企业的管理问题,企业的管理问题只能由管理者自己去解决。ERP可以是管理者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一种工具。不少企业因为错误地将ERP当成了管理本身,在ERP实施前未能认真地分析企业的管理问题,寻找解决途径,而过分地依赖ERP来解决问题。最后,不但老的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又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最终导致了ERP实施的失败,企业也因此而伤了元气。所以,ERP主要是借用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来改造企业旧的管理模式,是先进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其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实施者自身管理流程与ERP的契合度。换言之,工具作用的发挥更多取决于工具的应用环境和使用者的水平。
四、面向利益整体的供应链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出现,企业的经营业绩越来越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实践表明,企业的成功不仅在于了解并改进、协调自身的各项职能,还需要在客户、供应商等之间建立高效的协作关系,仅是内部成本效益达到最优并不必然取得成功,现代社会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实质是企业间价值链条的竞争。由此产生了供应链(Supply Chain Management, 简称SCM)管理思想。
长期以来,企业出于管理和控制的目的,对其产业上游的供应商多采用投资自建、投资控股或兼并的“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以增强核心企业的控制能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从而实现企业整体的利益最大化,但这种发展模式需要相对稳定的外部市场环境。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市场的竞争程度,客户的需求在不断变化,“纵向一体化”无法快速克服市场机遇的发展弊端日益显现,由此促使人们另寻方策。企业管理者开始尝试将目光移出企业,希望借助外力满足市场对自身的要求,由此出现了“横向一体化”的发展模式,SCM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SCM的主要目标在于提高用户的服务水平和降低总的交易成本,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及满足需求来实施,其相关的管理软件通常由供应链关系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和计划编排等部分构成。供应链管理提供设计或搭建供应链功能;销售管理提供订单配置、需求获取、订单执行等;采购管理实现内容管理、来源分配、供应商协作等功能;计划编排用以生成可以对供应和需求的快速变化作出反应的优化的实施计划。在此基础上,可以将SCM细分成职能领域和辅助领域。职能领域由产品工程、产品技术保证、采购、生产控制、库存控制、仓储管理及分销管理等,辅助领域则涵盖客户服务、制造、设计工程、会计核算、人力资源及市场营销等。
SCM能为企业从原料供应商到客户的整个供应链提供快速的信息交流,有效管理内外资源,改善服务,减少库存,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据统计,SCM能使企业库存缺货减少90%、计划时间减少95%、库存减少50%—90%、订购至交货时间减少50%、运转时间减少50%、库存周转增加200%等,效率的提升可见一斑。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工业发达国家中有近80%的企业开始放弃“纵向一体化”的模式,转为全球制造和全球供应链管理。SCM的实践已扩展到了一种所有加盟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超越了最初那种基于某些业务活动而形成的短期的经济关系,从一种作业性的管理工具转化为管理性的方法体系。与传统的简单化竞争不同,供应链成员之间形成共同创造新利益的合作伙伴关系,在不损害彼此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双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