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材料存货 可变现净值
发布时间:2007-02-26 点击数:1368 正文:【
放大 】【
缩小 】
简介:关键字:重大会计差错 利润操纵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批批大的上市公司频频出现重大会计差错的更正。更有许多涉嫌会计造假的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被媒体纷纷曝光。投资者不禁要问,上市公司为何要频频更正重大会计差错?导致上市公司更正重大会计差错的根 ...
关键字:重大会计差错 利润操纵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批批大的上市公司频频出现重大会计差错的更正。更有许多涉嫌会计造假的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被媒体纷纷曝光。投资者不禁要问,上市公司为何要频频更正重大会计差错?导致上市公司更正重大会计差错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来进行有效防范?本文主要对上市公司的这一观象从领导层的更换、会计差错更正的“自愿性”、年初留存收益的增加和会计制度四方面展开研究,并指出合理有效的防范措施。
近年来,重大会计差错及其更正屡见于上市公司之定期报告。宝商集团在其公布的2006年业绩预告公告中对外宣称,因对会计核算差错进行调整,宝商集团2005年的实际亏损额从当年年报中公布的3.13亿元变为1.08亿元,亏损额直接降低了65%。太太药业2001年5月刚刚从证券市场拿走17.36亿元募集资金,到2001年年报就声称2000年度存在少计营业费用、坏账准备、未抵消母子公司之间的未实现销售利润、无形资产--专有技术摊销年限错误等重大会计差错问题,将2000年度合并净利润调减879万元。科龙电器200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中披露了两项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分别是在2004年不适当地确认4.31亿元的销售收入以及2003年漏记应收及应付款项各6500万元。面对频频出现的重大会计差错更正,许多投资者开始困惑:上市公司缘何频频更正会计差错?在各级部门的层层审计之下,如此巨额资金引起的差错何以就逃过了以"鉴证公允"与"揭示舞弊"为己任的注册会计师审视的眼睛?是疏忽大意还是故意操纵?我们带着种种疑问来层层拨开会计差错更正后的神秘面纱。
一、为何许多重大会计差错更正都是发生在更换领导班子之后?
2004年7月,接替倪润峰而开始了赵勇时代的四川长虹,宣布2004年对APEX公司的欠款计提25.04亿元坏账准备,并计提了10.13亿元存货跌价准备;同时,对南方证券1.828亿元委托理财,采用了单项法全额计提减值准备,从而使得四川长虹2004年的亏损额达到36.81亿元。
随后,宏源证券也推出大额计提,该公司对2004年的自营投资、受托投资、坏账减值准备和预提委托理财资金利息等进行计提,高达4.22亿元的计提额,占到公司亏损总额的73%。巧的是,宏源证券在这不久前更换了管理层。
无独有偶,2005年4月份,大冶特钢公告说普华永道审出公司逾7亿元陈年累亏。而这也发生在中信泰富入主之后。
二、为何大量的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属于“自愿性”而非“强制性”?
大量"自愿性"更正行为与公司更换大股东或管理层、变更会计师等事件同时或随后发生,我们有理由推断这些差错的发现及更正是后任管理人员或注册会计师所为,因为他们有动力清除前期财务报告的不洁之处,以便清除隐患责任。更重要的是,如果差错更正系由公司与注册会计师原班人马作出,我们反倒有理由怀疑差错更正本身的真实性了。公司为了实现扭亏、保配等目的,很可能打着"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幌子,把本期的成本费用往前期里塞,做大本期利润。例如一些公司在资产置换过程中将已经置换出的资产采用追溯调整法补提减值准备,把减值损失放在前些年度,但在确认置换入资产的价格时,却以置换出资产的原账面价值为依据,由此产生高额收益,ST黄河科和PT白猫就是借助这种方式实现扭亏,成功"摘帽"或避免退市。
三、企业的年初留存收益不增反降的原因是什么?
依据《会计差错更正》准则修订的初衷,企业应是在当期将以前年度多计提的减值准备调回,结果会导致年初留存收益增加。而事实却恰恰相反,由于我国的上市、再融资以及退市的制度规定都是以会计盈余数字为依据,相较于二级市场的股价,管理层更注重的是账面盈余。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被特别处理或退市,通常表现为亏损年度的巨亏和扭亏年度的微利,这是上市公司玩转的法宝。因为利用会计差错更正的追溯调整,便可使亏损年度亏上加亏,“一次亏个够”,这就为企业在扭亏年度减轻“包袱”,使其轻装上阵,从而起到减少欲“扭亏年度”的费用成本支出。扭亏为盈是上市公司操纵重大会计差错、避免了连续亏损基础上所要达到的第二个目的。通过重大会计差错更正“追加”以前年度的成本费用,可降低本期成本结转和费用摊销的金额,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
由于再融资政策将3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刚性指标,利用会计差错更正的追溯调整法调减以前利润,可以减少前期净资产余额,因此具有提高3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效果。
有个别公司在刚刚完成再融资之后,立即进行重大会计差错调整,将之前为达到再融资指标而注入的虚假水分挤干,以前的利润一笔勾销,此举既夯实了资产,降低了被发现舞弊的风险,又为以后再次作利润开拓了空间。如:一公司1999年根据年报新规定,采用追溯调整法,调整了1999年度合并会计报表相关的“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调整累积影响数为4401万元。调整之后,该公司1999年度净利润没有受到影响,但净资产却大幅降低,使得该公司1999年度净资产回报率达到32.24%,对公司增发新股起到了一定的帮助。另有一家公司2001年年报中对两笔应收款项全额计提了坏账准备。一般认为,这是公司管理层对款项可收回性的判断出现变化,属于会计估计的变更,其影响数应当全部计入2001年当期损益。而该公司却将该会计估计变更视为重大会计差错更正进行了追溯调整,从而减少了对2001年利润的冲减。
四、会计差错更正的频繁出现与《会计差错更正》准则实施有关?
《会计差错更正》之初的1999年和2000年,各有21家公司发生了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占当年上市公司总数的2%左右,当时并没有引起市场的关注。2001年,也就是准则修订实施的当年,282家上市公司进行了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占当年上市公司总数的1/4。此后的2002年-2004年间,每年更正差错的公司数依然在200家以上。据美国审计总署GAO的统计,从1997年至2001年共有794家美国公众公司重述报表,最高重述比例占当年公众公司的2.4%。相比之下,我国上市公司更正差错的比例要高得多。而且在重述时间的分布上,与中国公司2001年起数量大增不同,美国公司是渐次递增,其中1997年是92家,1998年是102家,1999年是174家,2000年201家,2001年225家。2001年发生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司数量激增,显而易见是受到准则修订的影响。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更正以前年度的数据,不需要重编以前年度的会计报表,只需将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按新会计政策对以前各年追溯计算的本年度期初留存收益应有金额与现有金额之间的差额)调整为本期报表的期初留存收益,以及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一些上市公司利用前期会计差错追溯调整的规定,将亏损往前移,典型很多,在会计估计变更与会计差错之间,更多的上市公司选择了会计差错,因为会计估计变更导致的损益要直接进入当期损益。但并非是《会计差错更正》准则修订单独引发的,而是几项准则修订后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等几项准则的修订都取消了公允价值的使用,表明监管环境日益加强,以往的盈余管理手段没有了生存的空间。由于会计项目本身具有“转回”的特点,如果以前年度利用应计项目等方法操纵了盈余,随后的年度将难以为继。因此,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同时修订的《会计差错更正》准则中增加的第19条规定,堂而皇之地追溯调整,既甩掉历史包袱,又粉饰了当期报表。好比说,监管部门堵上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一道门,同时却给他们打开了一扇窗。
针对以上几种情况的发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控制:
首先,要规范对会计差错更正的审计意见
这就需要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明确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审计意见执业规范。尤其是在行业中被称为“经济警察”的注册会计师的作用应该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审计范围受到被审计单位或客观条件的限制,以致无法评价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合理性,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欢迎到无忧这从另一个角度提醒广大注册会计师们,必须对这类审计报告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并要求他们利用自身坚实的专业知识来对所洞察到的蛛丝马迹进行跟踪和正确判断,从而发挥出“经济警察”的强大作用。
其次,要加强会计差错更正的持续信息披露。
我国目前会计差错更正的信息披露以定期报告代替临时公告的现象十分普遍,而及时披露会计差错内容、金额和调整处理等信息的临时公告寥寥无几。大部分公司对待会计差错更正的态度是要么不发布临时公告,要么与其他事件混合在一起披露,从而避重就轻、混淆视听,这极大地侵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和发展阶段,各项制度的修订与补充在所难免。而如何在不断发展的资本市场中逐渐完善和建立起高质量审计准则,建立起全面而健全的全社会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诚信体系使其更具独立性,加快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步伐,并以健全的法律体系为其保驾护航,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是关键所在。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