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财务监控的有效性
发布时间:2007-02-28 点击数:2419 正文:【
放大 】【
缩小 】
简介:【内容摘要】财务监控的失职,失去了对手中的资金源的有效监控,导致了大量的违法乱纪的严重后果,因此必须加强财务监控的有效性的建设。文章中,首先从制度上找到了原因,认为制度缺陷导致了财务监督流于形式,使该职能错位,无法得到深入、有效的贯彻落实,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提 ...
【内容摘要】财务监控的失职,失去了对手中的资金源的有效监控,导致了大量的违法乱纪的严重后果,因此必须加强财务监控的有效性的建设。文章中,首先从制度上找到了原因,认为制度缺陷导致了财务监督流于形式,使该职能错位,无法得到深入、有效的贯彻落实,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财务人员利益独立和利益捆绑的两种解决思路;其次文章指出监控的技术手段落后,也是导致财务监控失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提出了职能转变和硬件手段的改进优化的解决措施;最后提出了实际工作中应该进行适应性改变的三个方面,即决策过程的民主性和科学性、思维和知识、地位等。
【关键词】财务 监控 制度 独立 捆绑 手段 效益
资金是任何一个经营实体的血液,它从根本上决定了该实体的运行过程质量和最终经营成果。纵观国内、国际的众多成功案例,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显著特点:资金循环良好,随着资金的运转而带来了丰厚的剩余价值或者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是在我国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发展阶段,凸现了众多阻碍发展的负面行为,是需要改进和克服的。
作为与经营实体接触最为广泛的财务人员,应该而且可能负起监督的职责,使之发挥最大化效益,杜绝非正常的损失浪费,尤其要根除贪污腐化、利用职权侵占等严重威胁构建和谐社会的毒瘤。现在不断公布的许多违法犯罪案例显示出,职位是越来越高、金额是越来越大、窝案串案越来越多,不仅且是行政事业单位,也包括公司企业和个人,这不能不让人们引起对财务工作的关注,简单地看,资金都是从财务人员的手中流出来的,是财务监督将此合理化而熟视无睹呢?或是爱莫能助式的流于一种形式呢?亦或是监而不控、控而无力呢?
对此,就必须从财务监督的工作环境来入手分析,分析产生影响作用的各种因素所产生作用力的利弊、正向和反向。
一、制度缺陷导致财务监督流于形式,使该职能错位,无法得到深入、有效的贯彻落实。
财务人员的直接依据法律是《会计法》,虽然几经修改,不断得到完善,但对于保障、促使财务人员充分行使监督职能还是很欠缺的。现在实施的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增加了很重要的一条“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它的立足点是促使单位负责人不敢支使财务人员弄虚作假,否则对其产生的后果承担责任。但是,许多违纪违法的经济业务在表面合理、合情、合法的外衣掩盖下大行其道,财务人员根本就无法对其实施有效监督,在单位负责人的绝对操控下,财务监督有名无实。
财务人员需要遵守的各项准则很多,多是具体业务的具体操作方法,在上述情况下,依据各种准则要处理的也就是单位负责人点头应允的经济事务,仅且是事后的会计核算、会计反映而已。《会计法》规定了财务人员不予受理的经济业务类型,并赋予了上报反映的职能,但是这都太过理论化、理想化,现实中财务人员受控于单位负责人、利益来源于经营实体,有几个那样不识时务的财务人员敢去砸自己的饭碗、断自己的后路的呢?现在有的是可以大量选择利用的财务人员,难道非你莫属吗?
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在自身权益得不到相关法律切实有效的保护的情况下,财务人员对许多违纪违法的经济业务是心知肚明,但基本上选择了默不作声的很配合的姿态,更有甚者,还要出主意、钻空子、想些对抗上级和对抗法律规章制度的策略,美其名曰策划或运作。极少数站出来了,进行了揭发检举,但自身结果多是遭到打击报复,按照《会计法》的规定,在遭到打击报复的情况下,是可以得到保护的,但力度是微弱的,尤其是遭到隐性报复的侵况下。
那么财务人员的不作为,会不会遭到惩罚呢?《会计法》是有相关规定的,但是财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只要完善了经济业务的相关手续,责任就不是很明显,要让其真正承担相应的责任,不是很现实,因为财务人员之于某经济业务的了解程度如何、能否站在自身的角度判断出经济业务的实质及产生的后果等等,这些是很难定性的,除非是很明显的违规操作,就是明显的违规操作,财务人员也往往要求相关领导人、经办人员将其财务手续合法化,降低了自身的财务处理风险,但并没有将资金的实质违规行为剔除掉,损失依然。
针对上述状况,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制度进行改进和完善,有两点考虑。
一是将财务人员的利益完全独立于经营实体之外。现在出现的种种弊端均缘于利益牵制和利益共享的问题,为了自身的待遇得到有效改善,得看领导的脸色行事,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思想,只要领导点头认可的事,在自己手中就畅通无阻,省心、省力,还拉拢与领导的关系,成了领导眼中能听话、好用的下属,自然就会降临各种好处,这就是目前管理制度下的普遍现象。
财务人员担心自身的利益受损,而不敢管。财务人员心里明白自己的默不作为,实则就是为了领导的利益而作为,所以保守、规矩、唯唯诺诺,就是一种普遍现象,各种违规行为就会顺理成章地以资金的形式在财务人员的正规处理中流出、流进,唯上、唯利的心里驱使财务人员丢掉了原则,洞开了所谓的财务监督的大门。
财务人员为了得到更多更好的待遇为虎作伥。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人追求的是高水平的物质享受,财务人员也不例外。在受控于实体的情况下,为了从实体得到的更多,他们想方设法地增加实体的收益,如果行的是正道,那就是好事,但许多人是动的歪脑筋、走的是旁门邪道,比如偷漏税、帐外设帐来隐藏收入、私设小金库等等,这样在满足领导的需求的同时,自己也可分得一杯羹,大有为虎作伥之嫌。
为了斩断由于利益牵制而带来的种种恶果,有必要将财务人员独立于经营实体之外,切实将财务人员的监督职能落到实处。
很多地方推行的会计委派制度,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就是据此而来的。在此成功的基础上,可以总结予以大力推行,应该完善后上升到制度规定上去。会计委派制,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实用性要强一些,一般按照预算级次或者领导级次来由上向下派遣,因为那些单位多是财政预算单位,主要控制的是经费的支出,而对于要求收入和支出均要进行严格监管的企业来说,财务人员的使用形式应该有所区别。
企业类的财务人员的使用,可以进行聘用制。即在财政局或者会计局对财会人员的统一管理下,由企业根据人员配备标准(包括数量和质量等)自由选择使用,财会人员的待遇由企业根据管理局制定的标准划转到管理局,由管理局考核后发放到财会人员手中。在这中间对于许多人担心的财会人员的身份确认是否确认为公务员,我看大可不必,其身份仍然划归企业类是比较适宜的。财会人员对企业负责、保守商业秘密、尽忠职守;同时要对管理局负责,保证有效发挥财务人员的监控职能,对于违规的经济业务要必须及时保告。
二是必须将财务人员的利益和责任完全捆绑,防止推诿责任而不负责任的情况。为了防止财务人员的不作为情况,包括监控失职、串通一气、效益建设无力、业务处理混乱等诸多不利情况,就必须将财务人员的利益与其履职情况完全捆绑,实施终身问责制,用一种制度促使其完全、充分地发挥职能。
现在财务人员完全受控于所服务的实体,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实体可以找到听话的财务人员,即使是走马灯似的轮换;二是即使出了问题,大多可以以“自身不懂财务技术”来敷衍、搪塞,推脱责任;三是财务人员有很多托辞,说什么反正有领导的签字批示、自己又没有参与决策、自己发表了意见而领导仍然要坚持等等,这时他又完全把自己独立在了实体运行之外了来逃避风险,这是一种严重不负责任的消极行为。所以,我们有必要做些硬性的明确规定以约束双方:经营实体的负责人对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性负责,而在其中工作的财务人员对业务处理的规范性、正确性及内控制度的可靠性、理论上在自身业务范围内应当洞察的经济业务内容负责。这样,加重了财务人员的责任,同时阻断了相互推诿责任的后路。
管理局应当制定一整套科学完善的考核、考察财务人员工作业绩的制度,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保障权益,根除违规。对于违规的财务人员,实行严格的禁入制,坚决把那些图谋私利的害群之马逐出财务人员队伍。
管理当局除管理财务工作正常运转外,还得加强财务人员的后续教育、还得加强财务、财政、税务等方面的政策研究,切实为经营实体服务,比如帐务处理的合理性、合理避税、特定企业的企划方案等等,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以财务人员为介体来为它们服务。另外,管理局还应当自设或者与其他管理部门联手,及时处理财务人员反映出的经营实体所出现的问题,为实体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防患于未然,为廉政建设等做出贡献。
通过长期的建设,就能造就一支业务熟练、遵纪守法、监控能力强的优秀财务人员,将会为经济建设做出重大的贡献。真正地去诠释马克思所作的“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的论断的含义。
二、财务监控的技术手段落后,需要改进。
现在很多问题长期存在,有些是由于偶然因素而东窗事发或者临近破产人们才得以知晓,这其中有上面所提到的根本性制度缺陷的原因,但财务监控的技术手段的落后也是不可小视的影响原因之一。
首先,职能必须转换,要将事后的监督变成事前的监控。对已发生经济业务的事后监督,应该多是会计核算的内容,只是一种数字的分类汇总比对,仅且停留在记录、反映、数字化还原事务的原始状态,有点积极作用的话,那就是可能对以后发生的类似事项有些借鉴,但对于已经发生的于事无补,大不了又处、又罚的,但这不是财务监控的目的所在。
事前监控,就是要让尚未发生的不利事项不能发生,既维护了经营实体的利益,也保护了当事人。
如何监督?就是将“效益最大化”作为绝对权重的评判标准、从经济事项的源头抓起。用一种制度保证财务人员参与决策的整个过程、财务人员必须在那一过程中,充分运用财务专业技术知识,进行翔实可靠的可行性论证、进行方案的优选。
如何控制?监督的目的就是要实施强有力的控制,不能启动的就坚决不能动、该停的就停、该支持的就支持等,否则就是一种软弱无力的口头、书面文字的流于形式的监督。要想把财务控制落到实处,就得加重财务分析人员意见的权数,有的甚至可以搞财务意见一票否决制。财务人员必须要把住资金这道闸门,这道对于心怀叵测者不惜以各种手段而予以攻破的闸门,要坚决控制好资金的流向和流量,这是对于财务人员最为易守难攻的有利据点,说一万道一千,最后都得体现在资金的运转上,把住了这一关,就遏制了恶之源、守住了资之本。
当然要保护好资本这一核心据点,不是靠胡搅蛮缠,不是靠一意孤行,靠的是理性的、民主性的、技术性的、效益性的、可行性的决策的支撑。有许多人担心如果实施上述的财务人员管理体制,会不会导致经营实体与财务人员的行为对立或者狼狈为奸,这些在制度规定上都可以得到解决,只是运行中有可能出现矛盾,但是能够得以消除的暂时性的运行中的矛盾。
其次,监控的硬件手段有待改进、优化。
计算机技术在财务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多停留在帐务处理方面,主要应用在报账、算账的阶段,应该说这是比较低端的,必须要有所突破、优化,以从一个方面促使财务监控有效性的全面实现。监控软件的开发利用及传输网络的建设。会计的核算数字似乎是死的,但要发挥作用,就得让它活起来。
事前预测模型的设立及信息的有效收集和传递。对于某项经济业务的启动,必然要进行事前的可行性论证,进行方案的选择,所以可以根据财务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设立一套预测模型供人们操作使用,这种模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而给出多种待选方案,当然事务是千差万别的,笔者只是想把它作为一个主要的参考方案。在决策的过程中,信息要得到及时传递,就得靠网络,不同级次的人有其使用的权限、范围,有其处理公文的限定时间等,这样就能够及时综合,较快地形成统一意见,避免拖拉、冗杂、推诿等。
事中执行的偏差判断与纠正。形成的决定在执行的过程中,有些人仍然会钻空子、投机取巧,所以有必要实施适时的监控,实现数据和结果互动,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纠正问题。把握这道关,往往重任在财务人员的身上,也是义不容辞的,因此财务人员的思路和行为必须跟着项目的进度走,而且能够根据已发生的准确推测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而采取正确的财务控制行为。
事后的效益评估与处理。现在有很多人认为只要项目一完事,就完事大吉了,这样也就掩盖了许多非常之事,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作为财务监控人员来说,应该进行效益评估,发现问题,该处理的就处理、该受罚的就得接受惩罚,目的就在于净化环境、积累经验,寻找差距、进一步优化以后的处事思维、行为方式、监控手段等。缺乏事后的效益评估,往往就会隐藏更大的问题,也是许多人借机生财之道,反正钱花完、事办完就万事大吉,巴不得自己扮演的角色被立即淡化、被抹掉,以免追出些麻烦。作为财务监控人员来说,恰恰要击中其要害,步步进逼以效益为先。现在暴露出的问题,多是四五年、甚至十年以前就存在延续下来的事,之所以能够暗存如此之长的时间,就在于缺乏有效的事后效益评估。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需要将财务专业语言转换成通用文字语言,比如专业术语、报表数字等等,不能让让人看不懂干巴巴的数字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以便让系统信息使用者共享。
三、实际工作中,需要完善和加强的事项。
一是要切实保障财务监控的程序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财务监控不仅且是财务人员的事,只要在资金流的线上都应该是财务监控的主体。在制度规定上就应该保证其程序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让主体行为人充分履职且环环相扣,让组合体主体行为人之间相互监督、环节之间相互监督、各自在承担自己范围内的责任外,还应该对上下环节实施监督,以期将各种漏洞消除在资金流动行为之前。当然对于制度的修订和完善,也得随势而动,应该超前,而不能滞后。在制度的建设中,显得非常关键,财务人员不可能事无巨细到每一程序,而是要把其化解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行为人的行动上。
在决策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性,杜绝随意性;要管好自己的签字笔,不做拍脑袋的无主意的随自身喜恶而动的个性人物。
二是要改变思维、改变知识结构。
改变思维:在财务工作中,人们(包括财务人员自身和非财务人员)长期以来,对其工作职责简单地停留在报账、算账、编制报表的原始阶段。这是非常有害的,束缚了财务人员的手脚、限制了财务人员能力的发挥、灭失了财务工作应有的职责和应起到的作用,在现阶段,我们应该树立全局观、树立“大财务观”,要对经营实体的所有财产的安全、完整及高效运转负责(包括现金和物化资金)。
改变知识结构,有了上面所说的思维和职能的转变,知识结构相应就得进行适应性改变,报账、算账、编制报表等原始功能是基础,不能丢,但重点应该转向培养经济事务的洞察、分析和控制能力,包括已有人员和人才教育方向的改变。利用基础核算数据及其他信息,切实把每一经济事项引导到高效运转的轨道上来。
三是财务人员的地位的适应性改变。
在经济业务的处理过程中,财务工作的位置应该前置,应该伴随其整个过程。参与方案的决策过程(包括预算)、参与方案的实施过程(重点是对资金的监控)、参与项目的效益评估(包括决算)。以效益作为惟一的评判标准、达到高效运转这惟一目的。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