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内涵的哲学探讨
发布时间:2007-01-11 点击数:2371  正文:【 放大 】【 缩小
简介:1 引言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其中“公允价值”的大量运用成为本套准则中的“亮点”。在我国对于公允价值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相当多的学者对公允价值的内涵、理论基础及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陆 ...
1 引言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其中“公允价值”的大量运用成为本套准则中的“亮点”。在我国对于公允价值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相当多的学者对公允价值的内涵、理论基础及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陆续有不少介绍研究公允价值的文章发表。但是分析近年来我国学者发表的相关文章不难发现,对于公允价值的内涵很多是从会计学和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的阐释,而很少有从“科学之科学”的哲学角度进行探讨。本文另辟蹊径,从哲学角度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及本质做初步的探索。 2 公允价值解释的模式 公允价值,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价值。对于价值的界定,从总体上看,多年来学界主要是从“主体---客体”的逻辑关系来思考和界说“价值”。具体来说,主要是从三个角度来解释“价值”:一是以客体自身的功能或属性来规定价值,即突出和强调价值的“客观性”;二是以主体和主体需要来规定价值,即突出和强调价值的“主观性”;三是以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来规定价值,即突出和强调价值的“关系性”。由于学界注重以“主体----客体”的逻辑关系来思考和解释价值问题,所以虽然有些学者突出或强调了价值的主观性或客观性,但在总体上都强调价值成立于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这种关于价值的解释模式,一是突出了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去理解价值,二是强调了价值的本质在于客体对主体的“效用”,因而可以说是一种“主客体效用关系”的解释模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公允价值的内涵,我们先从IASC及各国的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出发进行探讨。 IASC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指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债务所使用的金额。”FASB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指在当前的交易中,自愿的双方买入(承担)或卖出(清偿)一项资产(负债)所使用的金额,换言之,该项资产(负债)是在非强迫或清算拍卖的情形下买入(承担)或卖出(清偿)的。” 我国财政部2006年发布的新会计基本准则的定义是:“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从以上的定义不难发现,在会计学上对公允价值的阐述也是遵从“主客体效用关系”的哲学解释模式的。具体来说,此种关系的主体是交易的双方,客体是交易的对象,而联结主客体关系的是交易对象的效用价值。而效用价值是怎样体现客体对主体的“效用”的呢?定义中用“公平交易”、“熟悉情况”、“自愿”等字眼来描述了这种“效用”。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利益主体的目标都是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他们所从事的任何经济活动都是围绕这个目标进行的。他们进行自愿资产交易的目的或是为了出售,或是为了使用,或是为了增强企业的实力(企业合并),为使自己的交易成本最低,效益最大,他们会千方百计地去获得与交易相关的信息,充分利用对已有利的因素,甚至制造对已有利的因素,排斥对已不利的因素,交易双方在不断的磋商及谈判中达成对价格的共识,从而达到了“公允”。 3 公允价值的哲学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价值是现实的主体同满足其需要的客体属性之间的关系,它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体性。同样,公允价值也是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的。 3.1 公允价值的客观性特征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作为公允价值载体的交易资产必须具有满足交易主体需要的某种特定的结构、成分或属性。即资产本身具有一定的“有用性”。试想,一堆毫无用处的垃圾怎会有市场?没有市场的东西又怎会有公允价值可言?另一方面,公允价值的客观性还表现为主体的需要和需要满足的实际程度要受到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制约。即公允价值本身具有“时效性”。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电子产品。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及电子产品的普及,电子产品的价格可以说是“每况愈下”,几年前上万的电脑配置,到现在就只要三、四千元,其在市场上的公允价值(市价)自然大幅下跌。 3.2 公允价值的主体性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公允价值的实际形成不是以客体自身属性、成分为尺度,而是以主体需要为尺度。这个特征是显而易见的,它是现代哲学解释价值问题模式的主要方面。这个特征的理论内涵已在上面的论述中提及,这里不再赘述,我们可以从经济学角度来理解这个特征。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效用是描述消费者偏好的一种方法,而作为商品特殊消费者群体的企业,同样对商品的效用是有偏好的。如某一原材料为某一企业生产产品所必须的,且供料单位非常有限的情况下,那么交易双方达成的公允价值额就是较大的,因为购料企业对该材料的效用是有强偏好的;相反,如该种材料是可以被替代的,即使市场供应是相当有限的,那么交易双方达成的公允价值也是较小的,因为购料企业对该材料的效用是弱偏好的。 3.2.2公允价值具有多重性。同一客体对不同主体,甚至同一客体对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构成的价值关系各有其特点。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依主体个性特征的差异而丰富多样。一方面,同一客体对不同主体的价值各不相同。如交易双方对交易商品的持有目的不同会造成公允价值估价的不同。交易一方持有该商品的目的是为了以后的生产,他的公允价值评估标准可能就是以未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而交易另一方持有该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出售,他的公允价值评估标准可能就是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评估标准的不同造成了对同一商品公允价值的不同认识,这也为公允价值的确认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同一客体对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不同侧面所构成的价值关系也是多方面的。对公允价值的确认是建立在交易主体的主观判断之上的,在不同的条件下,主体的判断是有差别的。如在使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法时,在经济萧条时期,往往主体对未来是持悲观态度的,所以他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往往是偏低的,公允价值也偏低;相反,在经济繁荣时期,主体对未来是持乐观态度的,他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往往是偏高的,公允价值也是偏高的。 3.2.3公允价值具有因主体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的时效性。客体对主体有无价值或具有多大价值要随着主体的变化而变化。尽管客体不变,只要主体变化了,客体对主体的价值在性质或程度上都会发生变化。例如一项无形资产,对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企业来说是相对重要的,这个企业对这项无形资产的估价就高,而对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而言,它可能是可有可无的,甚至即使拥有了它而无人能使用,只能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这家企业对这项无形资产的估价就低。 4 公允价值评价及其标准 所谓价值评价,就是主体在正确认识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以主体自身需要为内在尺度,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为公允价值的评价下一个哲学的定义,即交易双方在正确认识交易资产的属性、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以自身需要为内在尺度,对交易资产价值进行主观判断的过程。公允价值是一种主观性因素很强的认识,它不像关于事物的知识性认识那样具有一致性、稳定性和高度理性化。对同一交易资产,由于交易主体的要求不同,会得出不同的公允价值评价,这就使公允价值评价必然带有较浓厚的情感和主观意志的色彩。既然公允价值评价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可以依主体需要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结论,那么怎样保证价值评价本身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这就有一个公允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 笔者认为:一个科学合理的公允价值评价必须符合两条基本原则:一是要以对交易资产的正确认识为前提;二是必须以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为必要条件。 4.1科学合理的公允价值评价首先有赖于对交易资产实际价值的正确认识。马克思的价值规律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实行等价交换,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他把商品的价值分割为三部分:C(不变成本)、V(可变成本)、M(剩余价值);C+V部分即是我们说的商品成本,M即是我们说的商品利润。一般来说,对于资产有活跃交易市场的,交易双方最为认可的公允价值是市场价格,其他人们常用的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不过是市场价格的变形而已,而市场价格是围绕商品的本身价值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在做公允价值评估时,应多方收集数据,尽量多的掌握商品的成本信息,并根据行业平均成本利润率大致推算出商品的真实价值,并通过了解商品的供求关系,确定一个较为合理的公允价值,使自己在交易价格博弈过程中占据有利的位置;当资产不具有活跃交易市场的,人们常用的计量属性是现值法,但是笔者认为这种计量方法对于实物资产估价而言是不尽完善的。因为现值法是基于未来的现金流量,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而实物的本身价值经过科学的计算可以相当近似的得出,用后者来代替前者显然是更能揭示实物本身的价值,也更符合公允价值本身的客观性。 4.2科学合理的公允价值评价还有赖于对主体本身实际需要的正确认识。主体的实际需要是进行公允价值评价的内在尺度。只有对自身的各种需求作出全面具体的了解和把握,才能保证公允价值评价的科学合理性。经济人假设及资源的稀缺性是构建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的两大基石,我们在评估公允价值时同样要使用到这两个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非政策性企业都应作为一个“经济人”存在,他们的目标都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所有的目标,包括财务目标都应服从于这一最核心目标。而企业财务目标中利润率最大化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它要求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产出,减少资金的投入就需要对公允价值有科学准确的认识,使企业用最合理的价格获得有用的资源。另一方面,企业的资金资源也是有限的,资金在企业内的有效配置,不仅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资金的利用率,而且能优化企业的产业结构。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必须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合理安排资金,在市场中购买最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技术和设备,淘汰一些企业已无用处或用处不大的技术和设备,而这些企业经济行为无一不涉及对资产公允价值的评价,对会计主体而言,现行会计制度中可以把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记入企业的收益,这无疑使公允价值对企业有更现实的经济意义。 5 结语 这次新准则中大量的运用公允价值概念是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趋同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我国把我国市场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举措。总的来看,公允价值由于其高度的相关性,已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公允价值会计极有可能成为21世纪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基础。但是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时间不长,并且有过滥用公允价值的“不良记录”,所以我们在根据新准则评价公允价值的过程中,要深刻领会公允价值的经济实质,明确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收集与资产相关的市场信息,运用合理的估价手段获得科学的公允价值,以获得真实、相关、公正的经济后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2]常勋.国际会计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65-66. [3]陈敏.公允价值的本质及其理论缺陷浅探.财会月刊,2005(10): 5-6. [4]刁隆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105-120.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么?点我刷新认证码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