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建设是否合规?哪些方面存在漏洞?一个可以全面衡量上市公司风险管理水平的内控指数有望在明年正式出炉。
内控指数引关注
从2008年至今,中国掀起了一场内控风暴,内控成为政府、企业、投资者等共同关注的焦点。但目前我国还缺乏衡量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的标准,作为贯彻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举措之一,财政部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作为重点科研课题立项,希望通过对上市公司内控水平定量化评价的方式,为下一步贯彻实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提供指导。
制定内控指数的消息刚一发布就引起了各方关注。
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刘含树对内控指数充满了期待:“作为上市公司,我们非常欢迎内控指数的发布。它可以让我们发现公司的内控建设存在哪些方面的欠缺及如何改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公司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的意识。”课题组协调人、财政部会计司注册会计处处长王宏介绍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集定性与定量指标于一体,对于揭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水平将有积极意义。建立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可以帮助上市公司管理层分析、研究、评价风险管理和内控中的不足和缺陷,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与内部控制能力。对于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内部控制指数可以作为他们的投资决策参考。对于相关监管部门,这一指数也将有借鉴意义。
相较其他,企业内控的信息如何采集?关键指标有哪些?如何确保其权威性?这些是刘含树等上市公司高管们更为关心的问题。
内控信息将多方采集
根据财政部等六部委规定的时间表,2011年,A+H股上市公司将全面执行内控,2012年全部上市公司都将执行内控。
毋庸置疑,面对中国1600多家上市公司,内控指数信息的采集既是一项基础性的、同时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予以支持。
课题主持人之一、深圳市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公司董事长胡为民在接受《中国会计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信息的采集除了依靠上市公司发布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以外,还将通过其他多方面的渠道包括与知名的数据信息机构合作的形式采集。
2008年,上市公司陆续向社会公众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但是由于至今并没有统一的报告格式,因此现有可参考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在内容的披露上缺乏规范性,不同公司披露的内容和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仅仅是我们参考的一部分,我们还将更为广泛地采集数据,保证指数的全面性和客观性。”胡为民说。
内控指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从今年9月至今,胡为民的课题研究组成员涵盖了高校、企业和管理咨询公司等各类单位。研究团队前期的工作主要是讨论内控指数的构成应该从哪些方面确保其发布的权威性。
“我们会从不同的维度来分析,并设置不同的指标,分别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考虑。”胡为民介绍。
企业内控五要素的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这些都将是重要的分析指标。以内部环境为例,课题研究组将收集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是否受到证监会、交易所、司法部门以及监管部门的处罚档案,并将其列为该上市公司内控指数衡量的依据。很显然,受到处罚的公司内控指数会比没受处罚的公司分数略低。
胡为民告诉记者,上市公司的内控指数也将分为合规和违规,在一些具体指标上将会有分值的量化。
刘含树建议上市公司内控指数的排名应根据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规模等多方面因素,“不能让中国石油与一家刚上市的科技公司进行比较。”对此,胡为民解释,内控指数的设计一定会考虑全面、客观、权威和可操作性。届时,他们会分行业发布内控指数的平均值,并据此发布该行业上市公司内控指数的排名,希望能够满足监管机构、企业和投资者等多方需求,使相关各方对上市公司风险管理水平做到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