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以经费支出换算收入的代表机构,18号文中有关费用支出的内容与原有规定大致相同。其中,18号文明确代表机构购置固定资产所发生的支出,以及代表机构设立时或者搬迁等原因所发生的装修费支出,应在发生时一次性作为经费支出额换算收入计税,不能再按当期折旧额或摊销额作为费用分期换算收入。
● 各地税务机关不再受理审批代表机构企业所得税免税申请,并对已核准免税的代表机构进行清理。对于需要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的代表机构,可依照税收协定以及《关于印发〈非居民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9]124号)的有关规定办理。
或有问题
● 18号文提到发生增值税应税行为的代表机构,应按照增值税的相关法规依法申报缴纳增值税。然而,代表机构往往并不具备直接从事货物贸易等经营活动的资质和条件(如在进口货物、开具发票、收取营业收入上的限制等),因此文中所提到的增值税应税业务有待明确。
● 原规定曾明确,代表机构仅为其总机构的产品生产制造以及销售该自产产品的业务,在中国进行了解市场情况、提供商情资料、联络及其他准备性、辅助性活动的,对该业务活动不予征税;因此原先符合上述条件的代表机构可以向税务机关申请免税待遇。而18号文仅提及了税收协定待遇,对于拟根据税收协定享受免税待遇的代表机构而言,如何向税务机关证明其所从事的业务属于“准备性、辅助性活动”可能仍是让人困扰的实务难题之一。18号文要求各地税务机关不再受理审批代表机构企业所得税免税申请,但没有明确营业税的处理,即使代表机构能获得基于税收协定的所得税免税待遇,是否能同时豁免营业税还存在疑问。
● 从代表机构简单的功能及较低的风险来看,原来10%的利润率在一般情形下可能已不算低。18号文对核定利润率设定了不低于15%的底线,各地税局在实际审批过程中是否会将核定利润率进一步提高无疑引人关注。在国家税务总局同期发布的《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管理办法》(国税发[2010]19号)中,根据不同行业,非居民企业的核定利润率从15%~50%不等,甚至在特定情形下可以更高。因此,各地税局是否有可能参照上述做法,根据代表机构境外总部的主营业务确定该代表机构适用的核定利润率?在确定核定利润率时,各地税局是否需要考察除行业外的其他因素?这些问题目前都尚未得到清晰的解答。
● 对于据实征收的代表机构而言,18号文首次提到了按照实际履行的功能和承担的风险相配比的原则计算其应税收入和应纳税所得额的要求。该条款看起来可能意味着,中国税务机关在对代表机构的征税管理上,或将从经济实质的角度,关注代表机构的业务活动对公司整体利润的贡献,从而确定“归属”代表机构的所得额。围绕该原则在税务实践中的运用和体现,显然还有相当多的具体规定需要完善。
18号文的发布加强了税务机关对外国企业在华常驻代表机构的税收管理,该文件取消了原有的免税待遇审批,并将对现行免税的代表机构进行清理,提高了代表机构的核定利润率等。这些措施可能会影响外国公司在华设立代表机构的积极性。由于一些代表机构承担的功能风险较为简单,原来10%的核定利润率或许已经显得有些偏高,15%的利润率无疑将增加这些代表机构的税负。因此,相关的外国投资者可考虑根据文件的规定重新审视其在华代表机构的业务活动是否可以享受税收协定下的免税待遇,符合条件的则应尽早进行协定待遇的办理;不符合条件的则可进一步考虑转型为外商投资企业的可行性。
此外,18号文允许省级税务机关据此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所以相关投资者仍需密切关注当地税务机关的政策动向,为相关措施的实际操作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