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过失,是指行为人在会计记录、计算、整理、列等会计事项中违反了客观性、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原则而发生的过失。但行为人没有不良企图。纯属工作疏失所致。而会计舞弊,则是指当事人在进行经济活动或账务处理时,为了窃取资财或其他目的,有意识地采取虚构业务、涂改和伪造单据、账册及报表等弄虚作假而造成的违法犯罪行为。过失与舞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性质、目的、手段、后果等方面。过失是行为人在办理业务时发生的—种会计过失,一般不承担法律责任;而舞弊是行为人有意识、有预谋的一种犯法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过失的行为人无不良企图,是非故意造成过失;而舞弊则是行为人以获得经济上或其他方面的利益,是故意造成的“会计过失”。过失是行为人采用的正常方法,在处理业务中发生的差错;而舞弊是行为人采用非法手段处理业务的一种非法活动:如虚构业务、伪造票据、涂改记录、更换账页、粉饰报表等。过失的表现比较明显,易于被发现和纠正,一般不会给国家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而舞弊的表现比较隐蔽、往往被一些假象所掩盖,不易被发现和纠正,会使国家财产受重大损失。因此。衡量过失与舞弊的主要标准是:国家(集体)财产是否受到损失;是否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是否掩盖真相欺骗他人。在实际工作中,判断过失与舞弊必须有充分的证据。
第二,会计过失产生的原因及主要形态。
一是会计过失的产生的原因:会计人员素质;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严格;采用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所不允许的会计政策。按照我国会计制度规定,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借款费用,在固定资产尚未交付使用前发生的,应予资本化,计入所购建固定资产的成本。在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后发生的。计入当期损益。二是会计过失的主要形态:会计资料中的计算和抄写错误,会计业务的处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会计人员必须掌握确认、计量、制证、记账编表等专门技术,才能正确操作,否则就会发生违背操作技术、操作规范和程序的错误;对事实的疏忽和误解,由于会计人员工作不认真,造成疏忽性错误,或对已发生的经济业务不予重视,造成漏账错误;会计政策的误用,会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如果会计人员对会计政策不熟悉,就难免会发生会计政策误用的现象。
第三,会计过失防范体系的建立。
一是货币资金过失的查找途径和方法。
现金收支与管理方面易出现的过失错误主要有现金管理制度不健全,钱账不分;现金收付手续不健全,会计人员把关不严,致使不应报销的支付项目或内容不全的原始凭证报销入账;收支现金不及时入账,造成库存现金盈亏;账务处理有错误,造成账账不符,账证不符,账实不符。银行存款收支与管理方面的过失错误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分工不细,未将本来不相容的职务分离;缺乏凭证审核制度,对于银行存款的收付款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都必须经过审核、批准和复核或承付,才能办理收付款业务;缺乏银行存款的账目核对;银行提现管理不严,很多单位从银行存款中提取现金的用途填写不详,从而给非法提现以可乘之机。
二是存货过失的查找途径和方法。
未按合理程序制订购销合同;催货不及时;验收入库手续不健全;支付货款缺乏合理程序和有效控制;会计部门应根据保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填制的货物验收单和人库单及有关规定,审核销货单位的有关凭证是否符合付款条件,然后决定承付还是拒付货款或是部分承付、部分拒付;存货发出时选用的计价方法不合理,不适当;存货出库手续不健全等。
三是固定资产过失的查找途径和方法。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包括固定资产的购建、报废审批手续不严格;固定资产的验收、登记不完善;没有建立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制度;没有完善的固定资产内部转移制度;固定资产的账、卡不全,或虽齐全但缺乏必要的相互制约制度。固定资产的原值计算不正确;固定资产折旧核算不正确;固定资产清理报废处理不当等。
四是成本、费用过失的查找途径和方法。
成本的开支范围不明确,没有正确分清该计入成本的费用和不该计入成本的费用。没有正确划分应计入产品成本费用和应计入的期间费用。材料的计价标准和方法不一致,影响材料耗用成本计算的结果。接计划成本核算的企业,材料的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差异计算不正确,结转不合理,影响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工时记录不正确,以致生产产品的人工工资分配不合理,影响产品成本的正确计算。间接费用分配标准不合理,未按产品收益程度分配。五是营业收入过失的查找途径和方法。营业收入入账时间不正确。对于这类问题,查找人员首先应审阅“营业收入”明细账摘要记录,调阅有关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以此判断其入账时间是否正确;营业收入的入账金额不正确,应审阅“营业收入”明细账记录,并调阅有关会计凭证,检查其账户对应关系是否正确,同时核对其原始凭证,看账账是否相符。有些企业混淆了各种收入的界限,将正常的收入作为其他收入处理,影响了有关指标的真实性,对这种情况,可通过查阅会计凭证发现线索,看账证是否相符;对销货退回的处理不正确,对这种情况,应从查阅“银行存款”日记账人手,审查对方科目、摘要内容,必要时审查有关原始凭证和记账,看证账是否相符,同时应查阅“库存商品”明细账中有关红字发出数量记录,还应注意销货退回时是否退了增值税,账务处理是否正确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