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金融论文
高校贷款风险产生机理及控制
发布时间:2007-02-03 点击数:2105  正文:【 放大 】【 缩小
简介: 近年来,高校为应对扩招带来的压力,银行贷款规模急剧膨胀。据最近发表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的社会蓝皮书称,为了扩建和吸引人才,高校向银行大量举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量约在1500亿至2000亿元之间。高校贷款资金就像一把双刃剑,在改善高校办学 ...
近年来,高校为应对扩招带来的压力,银行贷款规模急剧膨胀。据最近发表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的社会蓝皮书称,为了扩建和吸引人才,高校向银行大量举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量约在1500亿至2000亿元之间。高校贷款资金就像一把双刃剑,在改善高校办学条件、满足学生基本需求的同时,在教育经费来源有限、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以及高校的收入增长的空间有限的条件下,随着高校还贷高峰的到来,巨额本息的支付将会使高校面临严峻的财务风险,容易引发金融风险,高校贷款有可能成为继钢材、水泥、电解铝之后的又一个高风险贷款项目。而高校的特殊性质决定了贷款风险最终将转化为财政风险,最终由国家财政买单。因此,研究高校贷款风险的产生机理和控制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高校贷款风险产生的原因 1、高校扩招带来的资金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还贷风险 为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20世纪末高校大规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随之带来的是基础教育设施等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资金需求逐年增长。高校资金来源主要分三部分,即政府投入、学生缴费和高校自筹。但高校建设的大举扩张,却遭遇教育资金投入有限的瓶颈,政府投资增长缓慢,学生缴费空间已到底线,而高校自身积累只能维持再教育。1999年,国家在大力倡导高校扩大招生规模时,允许高校向银行贷款发展教育,加上银行对高校贷款政策门槛低、操作简便,因此,近几年高校普遍利用贷款来补充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缺口,这成为高校抢抓机遇、迅速扩张、形成规模效益的主要方式,贷款在整个高校投资体制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贷款规模过大,贷款结构过度集中,很容易引发高校财务风险。2001年以来,“银行和高校合作”的方式在全国高等学校迅速推广,高等学校的贷款规模不断扩大。以中部某省为例,2003年,该省高校贷款规模为11.28亿元,截至2005年7月增加到77.52亿元,三年间扩张了587.23%,扩张趋势十分惊人。与此同时,高校贷款的结构却非常集中。一是高校贷款客户投向集中,据调查统计,该省最大10所高校的贷款余额占整个高校贷款总额的一半以上;二是贷款用途投向集中,90%以上的贷款资金用于高校新校园建设和老校区改造;三是还款期限集中,据资料显示,该省高校贷款主要集中在2003至2005年,占贷款总量比率为27.18%、41.1%、22.8%,且这些贷款大多为5至8年的长期贷款,将在2007年以后迎来还贷高峰。由于贷款规模过大,学校每年仅偿付利息就需要极大的开支,给学校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加上贷款结构的过度集中,在还贷高峰到来时,学校还处于建设工程收尾阶段,各项工程和师资力量配比尚未进入正常教学和科研阶段,每年还本付息将存在巨大的财务风险。 2、银行贷款门槛的降低以及由此产生的金融风险 银行因高校的稳定性和成长性愿意主动放贷。银行愿意对高校贷款的原因有四:一是高校扩招使银行看到高校巨大的资金投放市场前景;二是国家对高校持续投资形成的国有资产总值,使贷款回收表面看有物质保障;三是实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后,收取一定比例的学费,使学校收入稳定,具有还本付息的能力,贷款风险较低;四是高校按建校历史长短和教育质量高低形成了社会知名度,信用等级良好。在高校大规模扩张引起教育贷款强劲需求的情况下,高校的稳定性和成长性使银行以主动姿态与高校合作,尽量满足高校的贷款需求。而高校在银行资金的支持下得到了飞速发展,学校规模、招生数量等实现了跳跃式扩张。据某省教委资料表明,从2002年至2004年,该省新增高校19所,增长率接近40%,同时高校招生人数迅猛上升,从2002年的26.63万人增长到2004年的48.99万人,增长了84%。但是,高校在快速扩张时偿债能力却不断下降。从资产负债率看,目前,该省比较保守的高校资产负债率已经达到35%,比较激进的高校已经接近80%,如果扣除折旧等因素的影响,净资产负债率已达资不抵债的边缘,这充分表明高校偿债能力的弱小;从收入增长率看,由于近年的连续扩招,高校的容纳能力已经接近极限,生源大幅度增长的可能性很小,而且根据教育部有关政策规定,高校的收费标准在今后5-10年内不会有大的增长,这就意味着,高校的收入增长空间极为有限,偿债能力进一步受到影响。这种情况下,一旦高校资金链断裂,引发财务危机,必将影响银行贷款的按期收回,造成大量的呆滞贷款,引发金融风险。 二、高校贷款风险的控制 1、加强对银行和高校的规范指导,控制贷款规模。针对当前高校贷款规模增长过快的情况,相关部门应及时加以规范指导,控制高校贷款过度扩张。例如山东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在2005年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贷款管理防范财务风险的通知》,对无视财务风险、继续盲目扩大贷款规模的高校,省财政厅将会同省教育厅,通过扣减专项资金拨款、暂停财政专项资金申请资格等方式对其实施处罚。财政部门也应加强对银行的指导,要求其严格根据《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规定,增强风险和效益意识,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在放贷前对高校贷款规模、利率高低、还款期限、未来可预期收入和偿还能力等进行科学评估,控制总量、防范风险,使高校贷款从资金源头得到控制。另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应对高校申请贷款审核进行严格把关,全面调查了解高校经济状况,科学测算其还款能力,对新增贷款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认真审核,把握好“度”,严格控制规模,坚决杜绝盲目贷款现象。 2、加强对贷款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督,提高贷款资金使用效益。要确保高等院校的贷款专款专用,严禁高校利用贷款对外投资,防止因投资活动或项目开发失败而形成呆坏账损失;严禁高校利用贷款资金提高或变相提高人员待遇。另外就是要重视和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对每年投资的项目、规模进行反复论证,通过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做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加强对贷款资金使用和管理的全过程监督,使贷款的资金完全用到贷款建设的项目上。 3、发挥高校的主观能动性,盘活高校资产存量,增强高校自身的“造血”功能。具体做法就是由政府或财政部门牵头,对贷款高校资产进行全面评估,主要是土地和商誉(学校的知名度、师资、科研力量等无形资产),以这些资产加上各高校的后勤集团,同时吸引社会资本,成立一个范围包括全省的高校资产管理集团公司,聘请专业机构或人士进行资本运营和经营管理,对各高校的建设或其他事业进行投资,享受一些优惠政策,并接受财政、审计和社会的监督,使高校贷款的偿还更有保障。另外一方面就是提倡高校多元化办学,拓宽高校资金来源渠道。高校举债的根本原因是资金来源的单一。在我国,政府一直是高等教育投资的主体,但是现有的财政投入力度显然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针对这一现实状况,国家应积极支持多元化办学,拓宽高校资金来源渠道,通过引进民资、外资等多种途径以解决高等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设立学校基金会,广泛募集社会资金,用于改善高校办学条件。 4、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高校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一文,给出了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为建立高校贷款风险防范机制提供了量化指引。高校、银行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应该严格按照文件要求,以模型为基础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一是认真研究国家有关贷款政策和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国家政策和资金市场利率走势以及项目建设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通过优化贷款资金结构,降低贷款成本,减少财务风险。二是制订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按照贷款本息归还的时间、额度要求,合理安排调度资金,避免因资金周转困难而出现延期还款损失。三是建立偿债准备金。为弥补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缺陷,保证按期偿还贷款,高等学校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应根据贷款规模和贷款期限安排偿债准备金。四是建立财务风险评价指标及预警提示制度,依据高等学校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研究确定合理的贷款控制规模。高等学校主管部门应加大对高校贷款管理的宏观监控力度,对个别已超出偿债能力、财务风险达到预警线的高校,主管部门应及时发出预警通知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贷款规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中,高校贷款风险的产生和控制是一个发展中的问题,只要我们加强研究,健全机制,科学决策,就能走出一条合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么?点我刷新认证码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