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会计论文
中美内部控制制度比较[2]
作者: 饶丽 财会通讯 发布时间:2009-09-15 点击数:3808  正文:【 放大 】【 缩小
简介:  内部控制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管理制度,它对内防错纠弊、保护资产,对外为注册会计师提高审计效率提供有效途径。因此,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对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中美内部控制变迁比较   (一)我国内部控 ...

  三、中美内部控制目标比较

  (一)我国内部控制目标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规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会计责任。相关内部控制一般应当实现以下目标:保证业务活动按照适当的授权进行;保证所有交易和事项以正确的金额,在恰当的会计期间及时记录于适当的账户,使会计报表的编制符合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保证对资产和记录的接触、处理均经过适当的授权;保证账面资产与实存资产定期核对相符”。《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9号》(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了内部控制的目标即: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完整性、法律法规的遵循性。

  (二)美国内部控制目标

  1995年,AICPA审计准则委员会修订审计准则,使其与COSO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相协调。其中规定,内部控制的目标有三类:经营类目标、财务报告类目标和遵循类目标。经营类目标如:良好的企业信誉、投资回报、市场份额、保护资产使用的效率、效果,这些目标包含在企业的战略、战术中。财务报告类目标有公布真实、可靠的财务报告、防止资产未经授权使用。该类目标通常为内部和外部审计师所关注。遵循类目标就是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Robertson,1999)。准则从真实性、效率性、合法性三个方面来设计内部控制的目标,在ERM框架中,除经营目标、遵循类目标基本不变外,财务报告目标发展为报告目标,即从财务报告的范围拓展到“内部的和外部的”、“财务的和非财务的报告”,并提出新的目标——战略目标。从《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9号》(征求意见稿)中,可看出内部控制目标由强调防错纠弊,转变为强调“三性”,即财务报告完整性、效率效果性及合规性,体现了与国际准则接轨的良好态势,充分说明了内部控制是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而设计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反映了实施内部控制的利益驱动力所在。而美国最新的COSO报告又将内部控制的概念提升到战略管理的层次,更突出其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同时报告强调了风险问题,指出管理层需要识别风险和影响风险的事项,评估风险并采取控制措施。与之相比,国内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在该点上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四、中美内部控制要素比较

  (一)我国内部控制要素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第2条规定: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即内部控制的“三要素论”。控制环境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的统称。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其他控制能否实施或实施的效果。会计系统是指保护企业资产安全完整和保证会计记录可靠的会计组织、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的总称。而一个有效的会计系统应能做到及时、充分地确定、计量、记录、分类和披露交易事项。控制程序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为了实现其特定的管理目标而制定除控制环境以外的各项政策和程序。

  (二)美国内部控制要素

  美国1988年颁布的SAS-55,从财务报表审计考虑,认为内部控制结构由控制环境、控制程序和会计制度组成,即“三要素论”。COSO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认为,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即“五要素论”。其与内部控制结构论相比,突出了风险评估、信息和沟通、以及对内部控制过程的监督。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构建是以“控制环境为基础,风险评估为依据,控制活动为手段,信息和沟通为载体,监控为保证”。ERM框架则将上述五个要素演变为八个要素,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美国内部控制要素为适应经济发展和管理的需要,从内部控制结构论发展到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从“三要素论”拓展到了“五要素论”到“八要素论”,且越来越重视风险偏好的管理,强调在经济活动中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相比之下,我国审计界所界定的内部控制尚处于“三要素论”阶段,对风险的认识、评估、反应,对内部环境中的员工诚实性、道德、企业文化等诸多软件还未予以足够的重视。

  五、中美内部控制的意义及建议

  (一)内部控制实行“抓大放小”

  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实行内部控制需要付出成本,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潜在动力也就在于其实施收益超过实施成本。如果内部控制人员将有限的精力和经费消耗在日常的琐碎事项上,而忽略了企业的重大风险,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ERM框架的风险管理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关键、风险大的控制点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中之重,只有将企业的管理资源优化配置,抓大放小,突出重点,才能取得良好的管理效益和经济后果

  (二)执行甚于设计

  计许多案件的发生并非由于该企业没有制订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而是现有的规章制度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与贯彻。制度的有效执行不能仅仅依靠执行者和其他相关人员的自觉行为,也需要进行监督,因为人是社会的,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人人都可能有偷懒、寻租的动机。因此,完善的制度是对权力的制衡,是多方博弈力量的平衡。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监督,以发现控制活动的偏离,进行必要的修正,就是制衡内容的一部分。监督者在监督执行者进行设计内部控制时应从战略管理的高度,充分考虑到这个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过程安排,并且要防范制约者之间的串谋。因为串谋将使得内部控制失去效用,形同虚设。内部控制是帮助管理部门尽可能地实现企业有条不紊和高效运作的一种工具,是使经济组织达到既定管理目标的一种手段。我国应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目标,把握其实质内容,努力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理论和经验,建立和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内部控制,以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的需要。

Total:212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么?点我刷新认证码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