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第一,要有风险意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必须独立承担风险。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实际结果与预期效果相偏离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在风险临头时,企业毫无准备,一筹莫展,必然会遭致大败。因此,必须树立风险意识。首先要明确风险是不可避免的,要勇于承担和面对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和防范风险。
第二,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企业必须立足市场,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预防机制和财务信息网络,及时地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通过合理的筹资结构来分散风险。如通过控制经营风险来减少筹资风险,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原理来控制投资风险,使企业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避免由于决策失误造成财务危机。
第三,确定适度的负债数额,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负债经营能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同时企业还要承担由负债带来的筹资风险损失。为了在获取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避免筹资风险,企业一定要做到适度负债经营。企业负债经营是否适度,是指企业的资金结构是否合理,即企业负债比率是否与企业的具体情况相适应,以实现风险与报酬的最优组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选择最优化的资金结构,是复杂和困难的,对一些生产经营好,产品适销对路,资金周转快的企业,负债比率可以适当高些;对于经营不理想,产销不畅,资金周转缓慢的企业,其负债比率应适当低些,否则就会使企业在原来商业风险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筹资风险。
第四,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负债财务计划。根据企业一定资产数额,按照需要与可能安排适量的负债。同时,还应根据负债的情况制定出还款计划。如果举债不当,经营不善,到了债务偿还日无法偿还,就会影响企业信誉。因此,企业利用负债经营加速发展,就必须从加强管理、加速资金周转上下功夫,降低应收账款,增强对风险的防范意识。企业负债后的速动比率不宜低于1:1,流动比率应保持在2:1左右的安全区域。
筹资风险的阶段性控制
1.事前控制
首先,应做好企业的财务预测与计划,作好各种预算工作。在对外部资金的选择上应从具体的投资项目出发,运用销售增长百分比法确定外部筹资需求。可以从以往的经验出发,确定外部资金需求规模;也可以进行财务报表分析,使各项数据直观准确,量化资金数额,由于这种方法比较复杂,需要有较高的分析技能,因而,应在筹资决策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运用。
其次,因地制宜地确定资本结构,合理安排主权资本与借入资本的比例,降低资本成本,也就是选择合适的筹资组合。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根据所处的行业特点和企业自身情况,确定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在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上,保持适当的短期变现能力(如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和长期偿债能力(如资产负债率和产权比率),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抵抗筹资风险的能力。
2.事中控制
要加强对流动资金的动态管理,主要包括:
(1)保持合理的现金储备,确保企业的正常支付和意外所需。现金是企业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资产,现金持有量过少而无法保证企业的正常支出,企业就会因资金短缺发生筹资风险;反之,企业持有的现金越多,企业的支付能力就越强。但是现金是收益能力和增值能力较低的资产,如果企业持有过多的现金,必然失去了用这部分现金投资的机会,造成资金的机会成本过大,从而降低企业资产的盈利能力和资产利润率。因此,企业必须合理预测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现金需求和支付情况,确定合理的现金储备。
(2)加强存货管理,提高存货周转率。存货是企业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较弱的资产,如果存货在流动资产中比重过大,就会使速动比率很低,从而影响企业的短期变现能力,因此要通过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生产经营流程,使企业存货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
(3)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加快货币资金回笼。应收账款是被债务人无偿占用的企业资产。不能及时收回应收账款,不仅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和使用效率,还可能造成企业资产无法收回而形成坏账损失。因此,企业应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通过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加快货币资金回笼。
3.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主要在于对本次筹资过程的分析上,企业筹集资金的目的是为了投资的需要,而投资又是为了获得利润。在一个整体的过程结束后,企业必然要对本次筹资运作的全过程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主要是分析企业各种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各种财务比率,重点应放在对财务报表的分析上。从一般意义上讲,回顾过去,总结经验,是为了指导今后的工作,企业的筹资活动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