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迅速变化,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政府职能的积极转变,政府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绩效审计逐步提上了日程。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绩效审计,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目前,全国各级审计机关正积极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面临着缺乏系统的绩效评价标准、审计方法尚不完善、缺乏专业效益审计人才等问题,极大制约了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
一、对绩效审计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我国审计界,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绩效审计重要性的认识还相当不够,认为现在我国会计信用失真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在这个基础上开展绩效审计不现实,脱离了中国国情。还有一部分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认识还局限于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只是对这个名词有一些初步印象,而对其实际内容和具体操作还知之甚少。
二、绩效审计评价标准难以确定。目前,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缺乏一个统一、规范、适用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审计署从2003年开始提出要逐步加大绩效审计份量,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建立起统一、规范、适用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给开展绩效审计增加了工作难度,造成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评价无据可依,同时给审计机关客观公正地提出评价意见和建议造成一定困难。
三、绩效审计发展不平衡。审计署在《2003~2007年五年审计工作规划》中明确指出要逐年加大效益审计份量,争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再次强调,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但从目前看来,效益审计发展还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一是各级审计机关开展绩益审计占审计力量的比例不平衡。中央、省级审计机关比市县级审计机关所占比例明显要高的多,受经费、专业人才等因素制约,市县级开展绩效审计项目较少,部分基层审计机关,绩效审计的业务量仅能达到全年审计业务的10%;二是审计对象间的不平衡。目前,我国主要开展的都是投资效益审计,其他审计如农业审计、财政审计等则开展的较少。三是地区间的不平衡。在经济发达的省份,如广东、浙江等地已较好地开展了绩效审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在中西部地区,绩效审计仍处于探索和初始阶段。
四、审计机关缺乏绩效审计专业人才。现有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不能完全适应效益审计要求。绩效审计是审计的高级阶段,需要高素质的审计专业人员。但目前,在审计人员结构上是财务人员多,熟悉经济、法律、管理和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少;在知识结构上懂财会知识的人员多,懂宏观经济理论和计算机运用方面知识的人员少;在业务能力上,查账的能力强,能进行综合分析问题和提升审计质量,运用审计成果的能力弱;在审计人员思维方式上,由于大多数审计人员长期从事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已形成了较固定思维方式,不能及时转变观念,对绩效审计有畏难情绪,总觉得困难多、难度大。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尽快运用科学发展观明确政府绩效审计的审计重点和评价标准,改进效益审计的方法和措施,不断加强效益审计人才队伍建设,以进一步推动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工作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