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金融论文
粮食市场化后扭亏增盈的思考
发布时间:2007-01-20 点击数:2346  正文:【 放大 】【 缩小
简介:二OO四年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面深化、购销全面走向市场化经营的第一年,同时也是省粮食局提出的全省粮食购销企业三年实现整体扭亏目标的最后一年。我市粮食工作坚持按照购销市场化的总体要求,抓住粮价回升的有利时机,经营抓粮源,发展抓项目,扭亏抓购销,改革抓企业,强化企业财务 ...
二OO四年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面深化、购销全面走向市场化经营的第一年,同时也是省粮食局提出的全省粮食购销企业三年实现整体扭亏目标的最后一年。我市粮食工作坚持按照购销市场化的总体要求,抓住粮价回升的有利时机,经营抓粮源,发展抓项目,扭亏抓购销,改革抓企业,强化企业财务管理,财务运行出现良好转机,部分企业扭亏为盈,按可比口径计算,全市整体上完成了省上下达的三年整体扭亏持平的目标。 一、 三年整体扭亏增盈情况回顾 2002年,省局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和全省粮食工作“稳定收购、加大销售、降低库存、扭亏增盈”的任务,提出从2002年开始,全省粮食购销企业三年内实现整体扭亏为盈的目标。我市根据省局下达的控亏目标,层层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加强对扭亏增盈工作的分类指导,年终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奖励.三年来,我市结合自身的实际,坚持大购大销、边购边销、快购快销的营销策略,强化以财务管理为主的企业管理,大力促销压库盘活经营资产,全面完成了三年整体扭亏目标。2002年购销企业实际亏损2179万元,同比减亏1179万元,超额3万元完成省局下达的控亏目标;2003年购销企业亏损17061万元,同比增亏14882万元,超过省局下达控亏目标的8.8倍,主要是这一年购销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全市扭亏增盈的指导思想略有调整,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求购销企业真实反映当期盈亏,全面释放潜亏,根据国税总局的有关政策将置换金全部列入盈亏,加之补贴核算口径的改变,使当期亏损大幅上升,但为企业下一年扭亏增盈和今后的改革打下了比较实在的基础;2004年报表反映购销企业实际亏损5352万元,同比减亏11709万元,减幅69%,在剔除各项政策性因素后,购销企业当年可实现盈利682万元,超额完成省局下达控亏1000万元的目标,自1998年新粮改以来,全市首次实现盈利,三年整体扭亏目标如期完成。 二、三年扭亏增盈的共性 一是扭亏增盈工作的认识在提高。各级粮食主管部门和粮食企业充分认识到,购销市场全面放开,粮食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追求企业的效益最大化,成为企业的最终和唯一目标,不盈利企业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各级粮食部门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坚持大购大销,提高市场占有率,经济运行渐入佳境,按照市场化的要求,规划企业的生产经营,为企业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 二是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认识在提高。早改早主动,不改就被动。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在对企业进行撤并的基础上,按照公开、公正、公平、择优的原则,对企业法人代表实行了竞争聘任制。深化改革用人机制,全市企业职工全员身份置换后,按照自愿的原则,对愿意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进行了妥善补偿安置,全面实行了定岗、定编、定员竞争上岗、择优返聘,企业职工队伍结构和用人分配机制得到了优化。以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建立内部激励机制为目标,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了以岗位为基础,绩效挂钩的收入分配制度,企业活力明显增强,职工收入稳定增加。努力探索市场化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新途径,坚持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堵塞跑冒滴漏,降低费用水平,深入开展双增双节活动,大多数企业的费用同比都有所下降。 三是主动做好市场化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上认识提高。目前处理“三老”问题的政策仍不明晰,“老帐”费用利息得不到弥补,合理周转库存的利息费用得不到合理解决,不仅直接影响本期盈亏,且也是形成企业以往长期亏损的主要因素。近两年来我区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效益和成果被这些亏损因素所掩盖了。因此各县区按照国务院的粮改政策精神,及早对“老人、老粮、老帐”三老问题进行了摸底和测算,确认到了县区和企业,为全省正式审计认定打下了基础。 四是在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变上认识有所提高。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国有粮食企业在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变上认识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即由管理国有粮食到管理全社会粮食的转变、由计划管理到市场管理的转变、由粮食企业政策性收入到市场经营收入的转变、由用行政手管理粮食到依法管理粮食的的转变、由计划主渠道到市场主渠道的转变。只有切实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变,才能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是主动适应市场化新形势新要求上认识有所提高。全市提出了“五个主动”的新要求;一是主动转变观念,从实际出发,乘势而上,因势利导,跳出计划经济的圈子,从思想观念、领导方法、工作指导上稳步实现转型,正确而有效地指导和推进粮食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二是主动适应市场化新形势和国家粮改政策的重大调整,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对种粮农民实行直补的各项政策,积极搞好直补的调查摸底和测算工作,保证了直补政策落实。三是主动探索推进 粮食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子。认真贯彻落实《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在深化改革、强化管理、调整结构、搞活营销、规范运作、提高效益上下功夫,用《条例》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用《条例》指导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目标的实现。四是主动做好市场化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按照国务院的粮改政策精神,及早对“老人、老粮、老帐”三老问题进行了摸底和测算,确认到了县区和企业,为全省正式审计认定打下了基础。五是主动克服吃政策饭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吃市场饭、辛苦饭、服务饭的思想观念,主动走向市场,适应市场化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三、三年扭亏增盈的主要手段 一是继续坚持大购大销的营销策略,通过购销毛利增强企业盈利的空间。在粮源偏紧、粮价飙升、收购主体多元化竞争,农发行放贷谨慎的情况下,2004年当年累计完成粮食收购24762万公斤,销售40547万公斤,实现了销大于购,实现销售毛利5630万元,为企业扭亏增盈奠定了基础。 二是继续强化财务管理为主的企业管理。通过费用的下降,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在粮食购销市场化后,企业的盈利只能通过购销毛利的提升和费用的节支来完成,各单位、各企业在节支上下真功夫,挖深潜力。2004年全年购销企业支出费用15587万元,同比减少10629万元,减幅41%。 三是着力促销压库,盘活经营资产。通过资产的加速流动,为企业的扭亏增盈提供物质资源。2004年底,存货同比下降12%,银行贷款同比减少5%。库存下降,减少了资金占用,流速加快,增强了盈利能力,为企业的扭亏增盈助推加劲。 四是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以市场的占有率支持企业的扭亏增盈。我市年粮食产量80万吨,仅黄羊食品加工基地的年加工量就为120万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以此为契机,发挥资金和场地优势,发挥主渠道作用,提高市场占有率,支持企业的扭亏增盈。 四、市场化后企业扭亏增盈工作的再思考 一是要从企业生存和职工生存的高度认识扭亏增盈的重要性。市场化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政策性业务大幅度减少或取消,依赖政策性因素吃大锅饭的时代已不复存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其他企业一样成为平等的市场竞争主体,企业不盈利就无法生存,企业不盈利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企业不盈利就无法取得银行等各方面的支持,企业不盈利,职工的生存问题就无法解决。扭亏增盈成为企业和职工生存的必由之路。 二是要摒弃过去“只管干不管赚”的老粮食经营思路。只讲经营量,只讲收购,而不管销售,不管盈亏的经营理念已完全不适应市场化竞争的要求,粮食经营企业要从量本利角度认真划分企业的各项费用项目,用量本利分析法,用价格、成本、盈亏点决定企业的购销量、贷款额。如果没有盈利空间,企业的大购大销就没有任何实质意义。改变过去在粮价上涨时压低价格销售,在收购中执行相关政策不严,不计算成本和盈利能力,视购销放开于不顾,盲目竞相抬价抢购,导致库存均价上升的盲目性。 三是要破除亏损了是国家的和银行的,与企业无关的观念。粮食企业长期亏损,历次亏损大多挂账处理,企业仍就存在侥幸心理就不足为怪。各经营企业要清醒的认识形势,此次粮食购销全面放开,企业的挂帐剥离到县市粮食主管部门,为企业减负松绑,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求实现盈利的最大化,如果企业持续亏损,资产负债率过高,银行停货是必然的。 四是要在开源节流上下真功夫。粮食购销市场化后,企业的费用支出要靠毛利来弥补,而粮食的盈利空间是有限度的,正常情况下基本保持在10%左右,所以目前30%左右的费用明显偏高。从我市的费用构成情况看,人员工资占到费用总额将近22%,利息占到费用总额将近65%。减员分流和控制工资费用的过快增长,在亏损占用贷款剥离之后,减少贷款存量,加快资金流转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今后生存和立足的关键。真正解决企业管理滞后,跑冒滴漏比较突出的问题。真正解决企业抱有侥幸和投机心理,大手大脚花钱的问题。真正解决企业的财务管理形同虚设,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 五是要用市场经济规律和价值规律指导筹划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扭亏增盈工作。粮食同样是商品,在特定时期虽然是特殊商品,但仍然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价值规律运行,所以在购销市场化后,要用市场的眼光划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扭亏增盈。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么?点我刷新认证码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