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又称管理盈余、操控利润,美国学者Schipper曾在1989年将盈余管理定义为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公司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实际上是对所披露信息的操纵。十年之后,美国会计学家Healy & Wahlen(1999)又对盈余管理的定义进行了拓展,认为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人员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盈余管理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目的性,即管理人员心目中存在一个较为理想的会计结果,这一会计结果也就是盈余管理的目标;二是干预性,管理人员在实际结果与理想结果不一致的情况下,采用会计手段或者通过安排交易的方法来干预财务报告结果,以达到目标结果。此外,盈余管理的存在的基本前提是信息不对称,即只有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才有机会对财务指标进行干预。
一、国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研究
首先,出于资本市场预期与定价目的进行盈余管理。Barth et al(1995)发现在控制利润水平之后,利润持续增长的公司具有更高的市盈率,而且利润增长持续时间越长,这种溢价越高。一旦利润持续增长的模式被打破,溢价将会大幅度减少甚至彻底消失,DeAngelo et al(1996)也证实当一个公司利润持续增长的模式被打破时,其股票价格将会大幅下跌。Burgstahler et al(1997)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公司的确操控报告利润以尽量避免利润下滑以及出现亏损,因此为了保持较高的股票价格是国外很多公司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动机,而管理人员之所以努力维持股价主要源于股东对于股票价格的关注以及管理人员自身薪酬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股票的价格会严重影响薪酬的高低,Beneish(1999)研究因高报利润而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会计执行诉讼的公司,发现管理人员高报利润是为了抬高股票价格,然后卖掉所持股票兑现股票增值权,从中牟取个人利益。
其次,与会计数据相关的契约导致盈余管理。西方国家许多经济契约均采用一定的会计数据作为判断标准,使得管理人员会为了达到一定的财务指标而进行盈余管理。Healy(1985)发现在那些只根据当期报告净利润来确定管理人员薪酬的公司中,管理人员会操纵利润,以使公司报酬合约中规定的奖金达到最大化。Dechow et al(1996)通过研究违反通用会计准则(GAAP)遭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会计执行诉讼的公司得出,那些操纵盈余高报利润公司的重要动机就是降低外部融资成本以及避免违反债务契约的限制。而许多经济契约的制定过程也会参考一些重要会计指标,因此管理人员有动机在契约制定前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一些经过操控的财务指标,以便取得对其有利的经济契约。[9]Liberty et al(1986)认为工会在合约谈判时会使用会计利润作为参考,对会计数据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管理人员为了降低工资支出会人为调低利润。Julia D’Souza et al(2000)发现工会组织较强的公司更倾向于选用当期确认法,而工会组织较弱的公司更愿意选用未来确认法,这与公司进行盈余管理降低劳工重新谈判成本的动机相一致。Bowen et al. (1995)提出报告利润较高的公司可以大大降低来自于客户、供应商、贷款方以及员工等多方面的交易成本,一部分管理人员进行盈余管理提高公司报告利润也正是基于此考虑的。(1997)也认为鉴于高昂的成本,利益相关者只能依靠利润增长还是下降、盈利还是亏损等对与其交易的公司做出判断,因此公司也就有动机管理盈余保持利润增长、实现盈利以便降低交易成本。
此外,公司出于反垄断与政府管制目的进行盈余管理。一部分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原因还与政府的管制等原因有关。Jennifer J. Jones(1991)指出由于美国进口贸易援助政策的制定明显地以会计数据为基础,因此美国公司会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调查期间进行盈余管理降低公司的盈利能力,以便增大获取进口贸易援助的可能性和(或)增加援助的金额。
Total:212
责任编辑:admin
参与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