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决策中的现金流量分析
作者: 傅智端 编辑:admin 财会通讯 发布时间:2007-12-23 点击数:1468  正文:【 放大 】【 缩小
简介:  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是对技术上或经济上不宜继续使用的旧资产用新资产更换,或用先进的技术对原有固定资产进行局部改造。对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比较常见的决策是继续使用旧设备还是采用新设备。当固定资产更新改造 ...
  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是对技术上或经济上不宜继续使用的旧资产用新资产更换,或用先进的技术对原有固定资产进行局部改造。对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比较常见的决策是继续使用旧设备还是采用新设备。当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不改变企业的生产能力时,不会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入或现金流入增加较少,涉及的现金流量主要是现金流出,因此在进行决策时比较常用的分析决策方法是计算固定资产的平均年成本。固定资产平均年成本是指该固定资产引起的现金流出的平均值,在货币时间价值下,它是未来使用年限内现金流出总现值与年金现值系数的比,即:
平均年成本=未来使用年限内现金流出总现值÷年金现值系数
  利用上式进行计算时,要分析更新改造中产生的现金流量,但由于其涉及因素较多,致使对现金流量的分析一直是固定资产更新决策的难点。笔者拟从更新改造时旧固定资产变现价值是否等于固定资产净值、继续使用旧固定资产最终报废的残值是否等于报废时净值两个方面对现金流量进行分析以及如何通过计算平均年成本进行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决策。
一、更新时旧固定资产变现价值等于固定资产净值,继续使用旧固定资产最终报废时的残值等于报废时净值
  [例1]甲公司有一台设备原入账价值为100万元,预计净残值为1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已使用4年,尚可使用3年。甲公司现拟用一台新设备替换旧设备,旧设备变现价值为64万元。新设备购买成本为200万元,预计净残值为2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新设备可每年节约付现成本10万元。如果继续使用旧设备,3年后最终报废残值为10万元。甲公司所得税税率为33%,资金成本率为10%,假设除折旧外甲公司无其他非付现费用。税收政策和会计政策相同。甲公司是否应进行设备的更新?
(一)继续使用旧设备。如继续使用旧设备:
1、现金流量分析。在本例中,继续使用旧设备的现金流量来自以下3个方面:
(1)旧设备不能处置产生的机会成本,相当于现金流出。
原固定资产年折旧额=(100-10)÷10=9(万元)
设备净值=100-9×4=64(万元)
由于变现价值为64万元,等于设备的净值,设备处置时净损益为零,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因此影响所得税产生的现金流量为零(如果变现中出现净收益,形成营业外收入,会增加应纳税所得额,导致应交所得税增加,即继续使用旧设备的机会成本减少;如果变现中出现净损失,形成营业外支出,会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导致应交所得税减少,即继续使用旧设备的机会成本增加)。因此旧设备因不能处置产生的机会成本为:
现金流出=变现收入+影响所得税产生的现金流量=变现收入-(变现收入-处置时净值)×所得税税率=64-(64-64)×33%=64(万元)
(2)继续使用旧设备(3年)每年计提的折旧额抵税(计提折旧意味着费用增加,应纳税所得额减少,应交所得税将减少)相当于现金流入。
年固定资产折旧额=(64-10)÷3=18(万元)
每年折旧额抵税产生的现金流量=18×33%=5.94(万元)
(3)旧设备最终报废引起的现金流量,属于现金流入。
旧设备报废时,报废残值10万元,等于预计净残值,因此设备报废时净损益为零,因影响所得税产生的现金流量为零(如果报废时出现净收益,形成营业外收入,会增加应纳税所得额,导致应交所得税增加,增加现金流出;如果报废时出现净损失,形成营业外支出,会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导致应交所得税减少,现金流出减少)。因此,报废设备产生的现金流量:
现金流入=报废收入+影响所得税产生的现金流量=报废收入-(报废收入-报废时净值)×所得税税率=10-(10-10)×33%=10(万元)
2、平均年成本。由于:
未来使用年限内现金流出总现值=64-5.94×(P/A,10%,3)-10×(P/S,10%,3)=64-5.94×2.487-10×0.751=41.717(万元)
平均年成本=41.717÷(P/A,10%,3)=41.717÷2.487=16.774(万元)
(二)更新新设备。如更新设备:
1、现金流量分析。对本例而言,更新设备的现金流量来自以下4个方面:一是购买成本200万元;二是每年计提折旧抵税:“每年折旧额=(200-20)÷10=18(万元);每年折旧抵税产生的现金流量=18×33%=5.94(万元)”;三是每年节约付现成本产生的现金流量,每年节约付现成本10万元,相当于现金流入;因节约付现成本影响所得税引起的现金流量,由于节约付现成本,不能产生抵税效应,应交所得税增加,会导致现金流出增加3.3万元(10×33%)。
因此,因节约付现成本产生的现金流量为:
现金流入=付现成本×(1-所得税税率)=10×(1-33%)=6.7(万元)
(4)设备最终报废引起的现金流量。
现金流入=20-(20-20)×30%=20(万元)
2、平均年成本。
未来使用年限内现金流出总现值=200-5.94×(P/A,10%,10)-6.7×(P/A,10%,10)-20×(P/S,10%,10)=200-5.94×6.145-6.7×6.145-20×0.386=114.607(万元)
平均年成本=114.607÷(P/A,10%,10)=114.607÷6.145=18.650(万元)
(三)更新决策。由于继续使用旧设备的平均年成本(16.774万元)低于新设备的平均年成本(18.650万元),因此不应进行更新,应继续使用旧设备。
二、更新时旧固定资产变现价值不等于固定资产净值,继续使用旧固定资产最终报废残值不等于报废时的净值
第一,更新时旧固定资产变现价值高于固定资产净值,继续使用旧固定资产最终报废残值高于报废时净值。在这种情况下:
[例2]假设[例1]中如果更新旧设备变现价值为80万元,继续使用旧设备最终变现价值为20万元,其他条件不变,那么,继续使用旧设备,旧设备不能处置产生的机会成本:
现金流出=变现收入-(变现收入-处置时净值)×所得税税率=80-(80-64)×33%=74.72(万元)
每年折旧抵税额=18×33%=5.94(万元)
旧设备最终报废引起的现金流量:
现金流入=报废收入-(报废收入-报废时净值)×所得税税率=20-(20-10)×33%=16.7(万元)
未来使用年限内现金流出总现值=74.72-5.94×(P/A,10%,3)-16.7×(P/S,10%,3)=74.72-5.94×2.487-16.7×0.751=47.405(万元)
平均年成本=47.405÷(P/A,10%,3)=47.405÷2.487=19.063(万元)
更新新设备平均年成本=18.650万元
因此应更新设备。
第二,更新时旧固定资产变现价值高于固定资产净值,继续使用旧固定资产最终报废时垢残值低于报废时的净值。在这种情况下:
[例3]假设[例1]中如果更新旧设备变现价值为80万元,继续使用旧设备最终变现价值为4万元,其他条件不变。那么继续使用旧设备:
旧设备不能处置产生的机会成本=74.72(万元)
每年折旧抵税额=5.94(万元)
旧设备最终报废引起的现金流量:
现金流入=4-(4-10)×33%=5.98(万元)
未来使用年限内现金流出总现值为=74.72-5.94×(P/A,10%,3)-5.98×(P/S,10%,3)=74.72-5.94×2.487-5.98×0.751=55.456(万元)
平均年成本=55.456÷(P/A,10%,3)=55.456÷2.487=22.298(万元)
更新新设备平均年成本=18.650(万元)
因此应更新设备。
第三,更新时旧固定资产变现价值低于固定资产净值,继续使用旧固定资产最终报废时的残值高于报废时的净值。在这种情况下:
[例4]假设[例1]中如果更新旧设备变现价值为50万元,继续使用旧设备最终变现价值为20万元,其他条件不变。那么继续使用旧设备,旧设备不能处置产生的机会成本:
现金流出=50-(50-64)×33%=54.62(万元)
每年折旧抵税额=5.94(万元)
旧设备最终报废引起的现金流量=16.7(万元)
未来使用年限内现金流出总现值=54.62-5.94×(P/A,10%,3)-16.7×(P/S,10%,3)=54.62-5.94×2.487-16.7×0.751=27.305(万元)
平均年成本=27.305÷(P/A,10%,3)=27.305÷2.487=10.979(万元)
更新新设备平均年成本=18.650(万元)
因此不应更新设备,而应继续使用旧设备。
第四,更新时旧固定资产变现价值低于固定资产净值,继续使用旧固定资产最终报废时的残值低于报废时的净值。在这种情况下:
[例5]假设[例1]中更新旧设备变现价值为50万元,继续使用旧设备最终变现价值为4万元,其他条件不变,那么继续使用旧设备:
旧设备不能处置产生的机会成本=54.62(万元)
每年折旧抵税额=5.94(万元)
旧设备最终报废引起的现金流量=5.98(万元)
未来使用年限内现金流出总现值为=54.62-5.94×(P/A,10%,3)-5.98×(P/S,10%,3)=54.62-5.94×2.487-5.98×0.751=35.356(万元)
平均年成本=35.356÷(P/A,10%,3)=35.356÷2.487=14.216(万元)
更新新设备平均年成本=18.650(万元)
因此应更新设备。
————
参考文献: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责任编辑:admin

参与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么?点我刷新认证码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