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的比较与分析
发布时间:2007-08-01 点击数:1394 正文:【
放大 】【
缩小 】
简介: 何为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指在非强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双方自愿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所倡导的是会计在对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等的计量上要使交易的双方做到公平与公认,即强调计量的真实与公允。公允价值会计,是指以公允价值 ...
何为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指在非强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双方自愿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所倡导的是会计在对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等的计量上要使交易的双方做到公平与公认,即强调计量的真实与公允。公允价值会计,是指以公允价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采用公允价值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企业面临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如竞争加剧,风险加大,有些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如果仍然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就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而公允价值则能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从而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做出正确的评价。创新的金融工具在历史成本计价的会计原则下,只能得到初始确认,导致这些业务中隐藏着巨大风险。采用公允价值不仅能对其进行初始确认还能进行后续确认,这样就能够揭示企业蕴藏的风险,便于使用者做出恰当的决策。
公允价值的应用与研究情况
公允价值是相对于历史成本出现的。长期以来,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一直在现代会计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衍生金融工具尚未迅猛发展时,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上的传统财务会计似乎没有多大压力,但是随着1970年以来衍生金融工具突飞猛进的发展,历史成本的不充分性逐渐体现出来。
第一,许多衍生金融工具得不到确认和计量。一方面,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如金融远期、金融互换等,并不需要付出代价,不符合历史成本的定义,按照历史成本无法进行计量。另一方面,有些衍生金融工具即使符合交易或事项,但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导致难以计量。
第二,有些衍生金融工具即使得到计量也是很不相关的,衍生金融工具往往蕴藏着巨大的收益或风险,单靠一次按取得成本的简单计量是无法反映其蕴藏的收益或风险的。很多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机构陷入财务困境,而按照历史成本进行计量的财务报表却往往显示“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健康”的财务状况。但依照传统会计处理方法,这些金融风波往往没有任何前兆。为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需要一种全新的、与市场价格紧密相关的计量属性,这就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正是由于其所提供会计信息的高度相关性,因此越来越受到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青睐。通过FASB近年对有关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不断修订,对有关公允价值的财务会计概念报告出台等也可见美国公允价值理论研究的发展在不断完善。
自1980年以来,公允价值在越来越多国家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有与历史成本成为两大主要计量属性的趋势,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极有可能在本世纪的上半叶成为主流计量模式。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会计准则研究方面始终走在世界前列,也是最早着手制定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国家,到2000年9月份为止,FASB为解决金融工具计量问题共颁布了十余件财务会计准则公告。FASB133明确表示:公允价值是计量金融工具最佳的计量属性,对衍生金融工具而言,公允价值是唯一的计量属性。因为一项衍生金融工具的历史成本通常是零,而一项衍生金融工具一般能够在任何时候以相当于公允价值的金额结算或者出售,摊余成本对某些持有至到期的证券或许是适用的,但这些证券是基本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变动性和摊余成本的不相关使公允价值成为衍生金融工具惟一相关的计量属性。
在现实的经济形势下,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种种弊端,特别是其对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无能为力,已是不争的事实。从90年代开始,IASC和FASB的努力方向和财务会计的发展动向看,准则制定机构在其他项目的准则上也体现了历史成本计量向公允价值计量的变迁,力求全面彻底地对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见,公允价值取代沿用己久的历史成本计量,是不可阻挡的会计计量历史发展的洪流。
英国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现行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都较为普遍地使用公允价值的概念。总体上看,公允价值的运用呈现出从金融工具向其他领域延伸的趋势。公允价值会计由金融向非金融领域、由流动资产项目向长期资产项目延伸,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衰退。尽管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仍然有其难以被代替的优势,历史成本信息依然是财务会计系统提供的主要信息,能够为企业经营的预测、控制、决策以及财务报告提供着重要依据。然而,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作用日见显现。对所有的衍生金融工具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IASC和美国FASB的共同目标。公允价值在国际会计准则中作为一种重要的计量属性被广泛采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1)公允价值体现了一定时间上资产或负债的实际价值,以公允价值计量能够真实反映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或企业在清偿债务时需要转移的价值。(2)公允价值是建立在公平交易基础上的,所谓公平交易是指交易双方可了解的、自由的、不受各方之间任何关系影响的基础上商定条款而形成的交易,公平交易为其确定的价值的公允性提供了条件。
在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起步比较晚,公允价值最早运用是在《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此后,公允价值又出现在投资和非货币性交易准则里。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和投资三项准则中刚刚使用这种计量属性不到两年内,公允价值的使用就发生了很大变动。这主要是在我国目前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公允价值难以取得,而且容易为关联方利用从而影响价格的公允性。为避免会计信息质量的进一步恶化,准则制定部门不得不紧急叫停。2001年1月,这几项准则都进行了修订,对于有关经济业务事项的处理尽可能的回避了按公允价值计价,而改按账面价值入账。在债务重组中,债务人的处理就不涉及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仅出现在当债权人收到用于偿债的多项非现金资产时,要按各项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占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对其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进行分配;在投资中,不再以放弃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成本,而按放弃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确认初始投资成本;在非货币性交易中,也仅仅用于在收到补价的情况下,要按补价转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来计算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和应确认的收益。可见,修改后的准则对于公允价值的运用大幅减少,或者间接地运用。
尽管如此,我国新会计制度中仍扩大了资产减值的计提范围,计提资产减值所依据的现行价值有现行成本、重置成本、现行市价、销售净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和可收回金额等,所有这些现行价值可以说都是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
近几年来,我国的金融工具无论是品种还是交易量都在迅速发展。但与我国蓬勃发展的金融市场不相适应的是,我国关于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几乎还是空白,1996年财政部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中也涉及期货的内容,但总的来说,内容比较简单,实务中金融工具的基本计量属性仍然是历史成本或修正的历史成本。因此,我国的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会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还有待于作进一步的研究。
公允价值应用的差异分析
在西方发达国家,对公允价值的研究已经是个热点,我国目前仅有学术界在研究这个问题,主要也只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在各个领域特别是金融工具领域方面无论是在理论中还是在实践在都已经相当的成熟。而在我国公允价值经历了从无到有、先提倡后回避,避而又谈的过程。不过这只是针对非金融工具而言。而对于公允价值应用的最主要的金融工具领域我国更是一片空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很有必要对国内外公允价值应用的环境与差异进行分析。
形成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由于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允价值应用环境方面存在区别:
首先,市场经济环境的差异。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生产资料市场、产权市场均在健全之中,目前的市场状况不能为企业提供实物资产、金融资产、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的信息,或者取得的所谓公允价值不能真正地凸现“公允”,同时也给操纵会计利润提供了空间。与西方几百年发展出来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西方经济发达,证券市场高度发达,可以提供公允价值的计量核心要求的环境公平交易,因此公允价值能够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得到很好的发展。
其次,企业会计准则制度差异。如我国与国际上会计目标存在着差异。发达国家的股权很分散,他们希望获得有助于其做出决策的会计信息,以使投资行为更具效益,因此他们在会计目标上是以决策有用观为主。由此他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更侧重于相关性。而公允价值在相关性方面比历史成本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我国,现阶段国家仍然是企业最大的投资者,更关心的是财产是否得到保值增值,因此在会计目标上我国现阶段仍以为受托责任观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偏重于可靠性。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现阶段会计仍然是以历史成本会计为主的重要原因。
最后,监管力度、法律法规方面的差异。与英美等国相比,我国法律对会计舞弊尚未有统一规定,舞弊主体的法律责任和对其惩罚机制亦不健全,这就为那些利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舞弊者留下了操纵的空隙。作为对国有企事业进行监督的国家机构,证监会、国家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监督是有限的,他们往往只进行不定期的抽查,而且稽查力量很不充分,给利用公允价值造假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留下施展的余地,而对他们的惩罚却很轻。今后,如何加强这方面的监管是个值得研究的大问题。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