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可靠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07-01-15 点击数:2770 正文:【
放大 】【
缩小 】
简介: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并不等于其真实性,其内涵要丰富得多,至少应该包括真实性、合理性、中立性和可验证性四个方面。真实性。真实性要求会计信息如实反映经济事实。真实与否的判断标准有两个:一是制度规范标准。依此标准,凡符合制度标准要求的信息才是真实的。二是客观现实标准 ...
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并不等于其真实性,其内涵要丰富得多,至少应该包括真实性、合理性、中立性和可验证性四个方面。真实性。真实性要求会计信息如实反映经济事实。真实与否的判断标准有两个:一是制度规范标准。依此标准,凡符合制度标准要求的信息才是真实的。二是客观现实标准。依此标准,体现现时价值的信息才是真实的。如果制度准则采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则依据两个标准判断的结论是有差异的。研究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必须首先确立和选择判别标准。合理性。合理性要求对客观事物中内在数量关系的表述和计量相对合理。会计是一个以提供定量性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因而计量是会计的核心功能,而在会计计量中经常需要估计、判断和选择,这是信息合理性特征存在的客观基础。理性的信息用户不要求计量的绝对精确,但估计的误差必须控制在用户可接受的范围内,这样的会计信息才是合理的和可靠的。中立性。会计中的数字是体现一定经济利益关系、具有特定经济意义的数字,而非数学符号,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和方法会产生不同的会计数字,同时也导致不同的经济利益关系格局。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会计所持的立场应当中立,不带任何利益偏向性。可验证性。会计人员生成的信息,如由外部独立的第三者采用相同的方法能够得出相同的结论,则这种信息就是可验证。
一、会计系统的不确定性因素
(一)会计环境的不确定性
会计系统面临两种不确定性,即外部不确定性和内部不确定性。外部不确定性揭示了会计系统所赖以存在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特性。在经济学上,外部不确定性通常被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概率型不确定性,即与概率事件相联系,通常用“风险”一词来描述这种不确定性。二是非概率型不确定性,即不确定是一种没有稳定概率的随机事件,人们不能依赖事件过去发生的频率来预测事件其未来发生的概率。股市波动可认为是一种非概率型不确定性事件。会计系统内部也存在不确定性,在会计系统中,同一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往往有多种处理方法。如:存货计价有先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后进先出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等;固定资产折旧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选择不同的方法,会导致在反映同一项经济业务中呈现不同的结果,从而表现为会计信息之间的差异,但往往都符合会计理论,并为会计规范认可。与此同时,外部不确定性与内部不确定性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一方面,前者是后者的主要根源和基础。比如,由于市价波动这一不确定因素,产生了对资产计价的多种属性,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等;另一方面,内部不确定性制约着会计信息的不可比,从而降低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人们依据不可比的会计信息进行决策,经常会产生决策失误。
(二)财务会计假设的体系结构不确定性
此种不确定性揭示了会计系统所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环境特征。会计系统面临多种不确定性因素,而不同的不确定性因素对会计系统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又不同,有些不确定性,如物价变动等,对会计系统具有全局性的重大影响;而有些不确定性,如坏账发生频率和数量、设备损耗程度等只对个别会计程序具有影响。从这个角度上讲,会计假设应该分为两个层次,即基础性假设和技术性假定。
1、基础性假设
基础性假设对整个财务会计系统具有全局性重大影响,也是会计实务处理的先决条件。
2、技术性假设
技术性假设是应用于个别交易或事项的、直接约束和规范个别会计程序和方法的应用性命题。比如:在记录企业应收账款时,开始就按全部交易记录,这实际上是假定应收账款到期后能全额收回,若到期不能收回,又假定以当前可以估计的一个合理比例提取坏账准备;又如,在存货计价方面,先进先出法假定存货实物流转顺序是先购进存货先发出,后进先出法假定后购进存货先发出;在固定资产折旧时,平均年际法假定固定资产的服务潜力随着时间的消逝而减退,产量法假定固定资产的服务潜力随着使用程度而减退,加速折旧法假定固定资产的服务潜力呈递减趋势。会计实务中,这种假设是十分常见的,没有这些技术性假设,会计实务便无法进行。
(三)会计政策问题
1、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所采用的会计原则,以及为运用这些原则而采用的会计方法和会计程序等。如企业收益的实现、费用的发生、折旧的计算、存货的计价、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划分等,均有若干不同的原则和标准,为实现这些原则,需要运用特定的技术方法和处理程序,所有这些原则、方法和程序,都统称为会计政策。当面临不同的会计政策时,必然涉及到会计政策选择的适当性问题。每一个会计人员在选择会计政策时,都是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考虑到身处的具体环境,结合实际会计事项来判断。由于会计业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不同的会计人员对相同的业务所选择的会计政策不尽相同,有时甚至差别很大,这就使人们对会计报表中所反映的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持谨慎态度。下面我们就以存货的计价方法为例来说明不同的会计方法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企业的存货是不断流动的,有流入也有流出,流入与流出相抵后的结余即为期末存货,本期期末存货结转到下期,即为下期的期初存货,下期继续流动,就形成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存货流转。存货流转包括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两个方面。在理论上,存货的成本流转与其实物流转应当一致,也就是说,购置存货时所确定的成本应当随着该存货的销售或耗用而结转。但是,由于企业存货进出量很大,存货的品种繁多,存货的单位成本多变,难以保证存货的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相一致。由于同一种存货尽管单价不同,但均能满足销售或生产的需要,因此在存货被销售或耗用后,不需要逐一辨别哪一批实物被发出,哪一批实物留作库存,成本的流转顺序和实物的流转顺序可以分离,只要按照不同的成本流转程序确定己发出存货的成本和库存存货的成本即可。这样,就出现了存货成本的流转假设。采用哪种存货成本流转的假设,在期末存货与发出存货之间分配成本,就产生了不同的确定发出存货成本的方法,即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存货的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各类存货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等。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以及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一般应当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不同,对企业财务状况,盈亏情况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2、会计政策的变更
会计政策变更是指对某一类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的处理,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如存货的计价方法由先进先出法改为后进先出法、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由直线法改为双倍余额递减法、长期工程合同核算法由完成合同法改为完工百分比法等。毫无疑问,会计政策的变更会影响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损益等,而会计报表则是这些数据加工后的综合性反映。如果会计政策变更不当,则会计报表的可靠性不能得到保证。根据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可以变更会计政策的情况有两种情况:一是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要求变更。第二、会计政策变更后,能够使所提供的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更为可靠、更为相关。在法规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会计变更的处理具有明确性。而在第二种情况,其关键是要能够判断出在会计政策变更后,能够提供的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更为可靠、更为相关。在一些前后会计政策差别不是很明显的情况下,能否需变更会计政策并非一目了然。变更后所提供的信息是否更可靠、更相关,需要会计人员自己去判断。不同会计人员对会计政策理解、判断的差为为会计政策的合理性、会计报表的可靠性增加了不确定性因素。
3、会计政策变更的处理方法
会计政策变更的处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追溯调整法,一种是未来适用法。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损益有很大影响,当然也会影响到会计报表的可靠性。在采用未来适用法时,其前提是会计政策变更的累计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无论是属于法规、规章要求而变更会计政策,还是因为经营环境、客观情况改变而变更会计政策。这一条的规定强调累计影响数不是不能确定,而是不能合理确定。例如:存货的计价方法由其他方法改为后进先出法,因为改为后进先出法的那一年度年初的存货价值很难再按后进先出法进行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变更年度的基期存货余额一般只能是变更前按其他方法计算出来的结果,往往就难以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后的累计影响数,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处理方法当然是采用未来适用法。但我们可以试想一下,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专门的存货管理软件应用到工作中后,由于存货的收发存及相关的数量价格都已事先输入程序,想要计算不同的会计方法核算的累计影响数,也许只需一个按键就能解决,此时,可以采用追溯调法。也就是说,当今的信息技术、核算工具的先进程度能影响会计核算方法,也能影响会计报表的相关指标。人们对财务报表的可靠性进行研究时,还要研究他们的核算工具。企业如果因账薄、凭证超过法定保存期限而销毁,或因不可力而毁坏、遗失,也可能使会计政策变更的累计影响数无法计算。在这种情况下,会计政策可以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会计处理。如果类似的企业账薄、凭证保存得好,累计影响数能计算出,则应采用追溯调整法。两种方法的结果很可能会大相径庭。
(二)资源内容变化对财务报表客观性和可靠性的影响
二战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从而导致企业出现了大量的“软资产”,如人力资源、知识产权、品牌等,它们是能够为企业控制并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并且正逐渐成为企业的一种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重要资源。但是,有些客观存在的价值高、增值快的软资产,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却得不到充分计量,有些甚至根本就得不到确认,因为它们没有交易时的取得成本或取得成本很小。例如,一些大的技术密集型企业,资产负债表上至今仍没有对其与大多数先进产品联系的知识产权做出任何反映。一些大软件公司,如微软公司,其股票面值比较小,而每股市价已达100美元。尽管微软公司股票市价己达数千亿美元,但从其资产负债表上看,它只不过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公司而已。
三、会计行业诚信问题
(一)财务报表缺乏诚信的原因
财务报表是债权人、股东、投资者、政府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的依据。人们之所以信任会计报表,就是因为报表的可靠性和会计行业的诚信是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然而,美国的“安然公司”事件直接导致了全球著名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的重组,为全世界的会计行业从业者们敲响了警钟,这样的事例在全球范围内层出不穷、不胜枚举。当我们正欢欣鼓舞地谈论着入世后如何拓展市场走出国门的时候,却明显地感觉到国家对会计行业的监管力度越来越大了,财政、税收、审计部门对企业的光顾也越来越频繁了。面对怀疑的眼光,大部分正直的会计人员的心都会受到期伤害。企业披露的财务报表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己经成为普遍性的问题,这使人们对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但应该说,目前完全丢弃诚信不要的企业仍是个别的,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整个社会环境特别是会计环境的影响是主要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各方的利益冲突
会计主体利益与会计职业标准冲突时,会计人员不得不偏向于会计主体的利益。不同的会计主体面对社会有不同的利益点,例如:私营企业可能更侧重于合理避税,以增加所有者的实际利益;会计人员置身于企业中,其自身利益与本部门和本企业走出破产的边缘,大家都不至于失业,但更多的原因还是出于对个人岗位、职位和待遇的维护。除了个人利益因素外,会计人员还会感受到来自上级甚至同事等各方面的压力。作为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会计人员独立行使职责,同时又要服从机构当局和最高领导人员的指示。专业技术上要按照职业标准行事,管理关系中又必须服从上级的要求,本身就是一对无法回避的矛盾,常常使会计人员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俗语说,“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
2、特定目的下的财务包装和利润操纵
由于证监会对企业初次发行股票和配股都规定了一系列必需的条件。一些企业为了能发行股票、争取上市和进行配股,进行各种形式的财务包装和利润操纵,使财务信息满足条件。一些上市公司为了向行政管理部门显示所谓政绩,为了避免由于连年亏损而造成壳资源的丧失,为了追求一定的净资产收益率而保留配股资格或为了配合二级市场的炒作,进行违法违规的利润操纵。一些国有企业为了“完成”承包或计划利润任务,超过法律法规和会计政策允许的范围“调高”利润;为了达到偷逃税费或为下年度完成经济指标留下空间而“调低”利润和资产。此外,行政的干预、管理者职务的升迁等都形成利润操纵的动机。
(二)会计做假导致报表缺乏可靠性的具体做法
1、资产负债表中大量渗透虚拟资产
仔细阅读2001年以前的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不难看出,在资产负债中,列入上市公司资产类项目的待处理财产损溢、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等较直观的虚资产部分在许多公司中占有较大的数额,有的公司高达千万元,成为未来必须用盈利来消化的包袱。还有一部分只有上市公司本身清楚的东西,即应收账项中有多少收不回的坏账?存货中有多少滞销、甚至报废的部分?固定资产中到底有多少与现实公允价值背离较远的部分,有多少己不能给企业带来可预见的经济效益但仍反映在报表上等等。
2、收入、少计费用
通过虚假销售、提前确认尚未完成的销售或对己经发生的费用和损失推迟确认,虚增企业营业利润。但也有的企业有意少记或漏记当期收入、多计费用,不过这种情形在目前比较少见。
3、改动原始凭证,出具欺骗性的财务会计报告
纵观我国证券市场走过的风雨历程,上市公司公然造假,出具与事实大相径庭的财务报告现象至今尚未从根本上根除,一般情况下,纯粹弄虚作假、故意改动原始凭证和虚假商业合同等情况在上市公司中占极少数,但却是会计信息造假手段中最为恶劣的一种,因为它不同于利用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会计规则的伸缩性在有限的范围内调节财务数据,他们是从主观意志出发,在具体经济事项上蒙骗执业不够严谨的注册会计师。
4、预计负债方面揭示不明确或回避提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或有事项这一特定的经济现象已越来越多地存在于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并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一般常见的或有事项有:商业票据背书转让或贴现、未决诉裁或诉讼、债务担保、产品质量担保等等。可以说目前上市公司绝大部分在或有事项上的相关信息披露上不明确、不完整甚至有些采取回避的态度。如公司为其他单位提供担保后不反映也不主动向会计师事务所提示,外界考证起来比较困难,一旦或有事项实际发生,公司承担连带责任时,涉及金额往往较大。
(四)解决会计行业的诚信问题的探讨
针对己经提出各种对策,我们不难看出,诚信的恢复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次见效,它需要长期逐步积累,各种措施齐抓共管,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1、进一步加强法制化监管
欧洲和美国的企业和市民都非常自觉地重视培养自己的信用,但就欧洲和美国历史而言,我们只看到了法制化之下不得不有的诚信,根本见不到自发性的诚信,只有继续推行法制化监管,会计行业才能有诚信,才能有好的股市。如果寄期望于企业自发的诚信,那无异于徒劳。威慑性的执法可使违法者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只有让图谋不轨者了解到违法所付的代价太大了,才能使其望而却步。对那些会计信息失真的典型案例,应依照《会计法》的规定及时从快从严处理,以形成社会震动效应和对那些造假份子的威慑力量。加强会计执法检查,处罚至责任人。目前,违法违纪之所以屡查屡犯,缘于监督和制裁措施不得力。对此,财政部门必须做到严格执法,强化监督,进一步明确会计工作造假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行政责任。对检查出的会计信息做假案例,根据《会计法》赋予的权利,实施必要的行政处罚,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留情。对做假企业进行处罚的同时,也要对企业法定代表人及有关会计人员进行处罚,情节特别严重的应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以真正做到严格执法,赏罚分明,惩处有力,使制假者不敢以身试法,轻举妄动。
2、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会计人员必须精通业务,胜任工作。会计人员应通晓并遵守国家、专业团体及本公司的各有关规定。这些规定,有的是对会计人员自身条件所提出的要求,如《会计法》:有的则是会计人员处理经济业务必须遵守的标准,如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及《具体准则》、证监会关于信息披露方面的规定、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等.由于这些规定是会计人员能够雇行好其职能的重要保证,所以会计人员应该熟知,以便在工作中能够自如地加以运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新的法规制度不断颁布和实施,还应不断学习、更新和充实专业知识,以保持和发展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3、改善会计职业内部环境
如果排除有预谋的主观意愿,会计职业道德问题往往出现在会计人员遇到“道德两难”的局面时才产生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减少会计人员遇到的“道德两难”问题的机会及随后的主观选择。但设计再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如果不能顺利实施也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首先应强化企业负责人的法律意识,加强企业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领导。只有企业负责人的法律意识增强了,才能督促会计人员依法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才能有效避免会计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其次,内部审计是强化企业内部监督的不可缺少的制约机制,完善的内部审计能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及时监督,保证企业内部控制逐步完善。
4、改善会计职业的外部环境
会计职业外部环境企业外部环境同样影响会计人员对“道德两难”问题的主观判断和选择。目前,我国会计行业的主管部门是国家各级财政部门,改革开放后,陆续以明确的条文形式建立了职业道德规范与行为标准,从而使道德评价有了参照物。为确保这些规范与行为标准能够被有效地执行,还规定了种种违规后的具体惩戒措施。尽快完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评价体系,营造会计信息质量的竞争环境。财政部门可按《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统一的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等级评定标准,对企业执行财务会计信息等级标准,对企业执行财务会计法律法规情况以及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等方面进行客观、公正的检查评定,根据企业财务会计信用等级实行分类管理,并采取行之有效宽严结合的管理办法,为企业营造一个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竞争环境。诚信是金,诚信为本,无信不兴。只有建立诚信公正的会计秩序,才能促使企业及时、完整、准确地提供会计信息,才能使会计报表可靠,国家、广大投资者的合法利益才能得到有效保护。
四、得出的结论及相应对策
在不确定环境中提出的历史成本制度注重交易的真实性,客观性,注重评价经营管理责任。而未按通货膨胀、货币计量变化而变化的历史成本制度在面对未来决策有用论时,显示其弊病,而以此为基础的会计报表分析的可靠性亦受影响。
会计政策的选用是影响报表可靠性的重要方面。财务政策的误用、滥用、变更不适当及变更会计处理不适当都将影响会计报表分析的可靠性。
根据现行会计制度,自创商誉、商标、知识产权等一些无形资产不能计入会计账户,所以当分析财务报表时,当在报表之外单独考虑这个问题。
会计缺乏诚信原则有其复杂的、深层次的原因。要真正建立会计诚信原则需要在完善法制的前提下由政府有关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及其领导、会计从业人员共同努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