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审计探析
发布时间:2007-06-29 点击数:1112 正文:【
放大 】【
缩小 】
简介: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从以下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 ...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从以下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hne·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根据以上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主要具备这样一些涵义:
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理人员和董事会。尽管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露由他们各自作用的合力所决定。
第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收益)。在雪珀的定义中,盈余管理不仅仅指对会计收益的调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披露的管理,但是对会计收益以外的财务数据的操纵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所具有的经济后果相对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将其纳入盈余管理的范畴反而会影响对盈余管理本质的把握。
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应计项目的管理,交易时间的改变,交易的创造等。
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综上所述,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GAAP(或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
盈余管理的动机对盈余管理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特定的动机,管理当局就会本着公允地反映经营业绩的原则进行职业判断,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有:
1、资本市场动机。由于会计信息被广泛地应用来进行股票估价,盈余信息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因而促使管理当局操纵盈利以试图影响短期股价业绩。通过盈余管理可以显示出一个稳定增长的每股盈利额,以此刺激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抬高股票价格,从而在急需追加资本时创造出一个有利于股票发行的气氛。另外,为了获得上市、配股、增资扩股及发行债券资格,避免ST、PT等,企业也会有较强烈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
2、契约的推动。在构成企业的契约关系中,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签订的契约称为债务契约。在订立债务契约时,债权人为了保护自身利益,防止企业经理层采取损害其利益的行为,如增加举债的规模,将借款用于风险较高的项目,发放大量现金股利,往往会在契约中订立一些保护性的限制条款,对一些重要的财务比率进行限定。企业为了获得债券人的贷款,在其财务报告数字违反或将要违反契约规定的限制性条款,便会通过盈余管理来降低违约风险。
3、政治成本动机或称管制动机。其理论依据在于政治成本假设。所谓政治成本假设,也叫规模假设,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规模越大,它的管理人员就愈有可能选择那些能够将当期盈利延续到下期的会计程序”,这是由于大企业的政治成本高于小企业。所得税是企业所承担的政治成本要素之一,企业规模愈大,所得税税率往往愈高,即使税率不变,高盈利企业的税基高也要交更多的税。因此,为避免高额所得税,管理人员有进行盈余管理降低本期盈利的动机。此外,政府行业管制、收费管制、反垄断都会诱使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以降低政治成本,避免制裁,寻求政府的帮助或保护。如Jones发现美国国内企业为了减少国外同行的竞争,取得进口救济,往往在国际贸易委员会进行进口救济调查时通过盈余管理低报利润,以显示受到了进口的伤害。在我国,一些盈利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为了少交税,更是不择手段的低报利润。
三、盈余管理的方法
盈余管理主要是一项会计行为,但其手段并不只局限于,会计方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利用应计项目的管理。现行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理论,虽然较好地解决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产生了很多待摊项目和应计项目,企业可以通过提前确认收入和递延确认费用来调增利润;反之推迟确认收入,提前确认费用以降低当期盈余。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应计项目的确认将具有更大的弹性,从而给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利用关联交易。关联方之间由于存在控制关系,往往不以公平价格进行交易,为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盈余管理的空间。企业与关联方之间采用高于或低于正常交易的价格进行交易,以达到提高或减少企业收入的目的。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国有企业改制而来,或是将企业的一部分抽出来加以改制,因此,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或子公司有着唇齿相依、千丝万缕的关系,很多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来调节利润。
3、利用资产重组,以达到美化报表的目的。企业为了“美化”当期的业绩,可能进行一些有盈余的一次性业务。一次性冲销就是在会计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把损失和费用在本期予以确认,以求在后续年度内实现较高的会计利润。如我国证券法规定,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将暂停或停止其上市资格,上市公司可在会计法规和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采取在某年作巨额冲销,然后在后续年度连续盈利的盈余管理策略。
4、利用会计政策的变更。会计政策的变更是最常见也是最原始的盈余管理方法。一般地说,由于企业及其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各不相同,对有些业务的处理,会计准则给了企业管理者一定的变通机会(如对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再加上我国的会计准则并未给企业政策的“再选择”设定太高的“门槛”,能让企业获取额外的收益。这种高收益、低成本的机制驱使企业随意变更会计政策。
四、我国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点及审计策略
根据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四类上市公司基本存在管理舞弊:资本运作和关联交易频繁的上市公司;业绩和股价波动厉害的上市公司;IPO(首次发行股票)及没有三分开的上市公司;全行业亏损或行业过度竞争的上市公司。同时,通过对上述盈余管理方法的分析,注册会计师在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时需找准审计风险点,如关联方交易,非常交易,非货币性交易,资产或债务重组,会计方法及会计估计变更,期后事项与或有事项等都是重点审计领域。
盈余管理并不都是违规的或有害的,但是大规模的盈余管理会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给投资者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注册会计师高质量的审计必须有能力辨析企业的盈余管理现象,并根据其程度提请投资者及相关利益者关注。美国证券市场的安然、世通财务丑闻及我国的“银光厦”、“郑百文”事件,都与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会计盈余操纵的漠视和无效监督,甚至与管理层勾结舞弊有很大关系,这些事件从实践的角度说明了盈余管理对外界判断审计质量的重要性。那么注册会计师该如何审计上市公司的管理舞弊呢?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必须对盈余管理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敏感性,应深入了解客户及其经营情况,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和行业的特点,以及通过与企业管理当局和内部职工的交流所获得的信息、被审计单位提交的年度报告和以前年度报表反映的信息来确定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盈余管理动机。如果发现企业生产能力严重闲置,存货异常增加,固定资产大量增加,关联方交易和非经常性交易所带来的利润占较大比重时,被审计单位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就更大。
2、要加强审计力度,提高不同盈余管理手段下的审计质量。针对经营性应计利润和非经营性应计利润,盈余管理的手段也有两种:一是日常经营活动中操纵产品收入和成本;另一种是通过一次性的非经营活动来操纵净利润。徐浩萍在2004年的实证研究结论表明:独立审计质量会受盈余管理手段的影响。对操纵非经营性应计利润的审计质量较高,而对操纵经营性应计利润的审计质量较低。为了提高操纵经营性应计利润的审计质量,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要以专业怀疑的态度对被审计单位深入了解,衡量其内部控制结构是否健全,评估管理层的诚信,以确认其提供的有关信息是否真实可靠,从而获得大量强有力、鉴别性强的内部财务信息。同时要不断提高相关的技术知识、环境知识和职业判断能力,使在不同的盈余管理手段下都能出具高质量的审计报告。
3、对被审计单位编制的财务报表中反映的会计估计及变更,注册会计师要根据相关证据判断其合理性。虽然有个别估计及变更产生的差异并不重要,但这些差异的累计效果很可能超过重要性水平,综合起来很可能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及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的审计意见。例如有些企业对坏账准备计提的比例作出变更或对其他应收款及关联方的款项由不计提改为计提坏账准备,这些都是应值得重点审计的内容。
4、要特别研究并解决注册会计师在证券市场监管体系中的制度安排问题。众所周知,独立审计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石,然而,注册会计师却要看上市公司“内部人”的脸色吃饭,内部人可以轻易选择或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出于种种私利,注册会计师往往屈从于被审计单位的意图,丧失其独立性,甚至发生审计合谋行为,试问这样的制度安排,注册会计师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因此,除了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监管外,应提高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难度与成本,设置必要的申报批准程序,而不仅仅是“备案与公告”而已。
5、审计人员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和理论水平。审计质量的控制,最终还是要靠人来实现高质量的审计项目,要求有高素质的审计人才。因此,要强化注册会计师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建立起“他律”和“自律”相结合的职业道德规范模式,将社会责任作为职业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进行后续教育,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和执业水平;同时,要提高风险意识,对有可能存在盈余管理的公司要持谨慎态度,为了社会公众的利益和自身的发展,要揭示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