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系统应用现状及问题探析
发布时间:2007-01-10 点击数:2361  正文:【 放大 】【 缩小
简介: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系统能帮助上市公司及时发现财务状况中的异常情况,有利于上市公司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扭转财务状况恶化的势头。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财务预警系统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却得不到广泛应用。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 对我国证券市场及上市公司发展的回顾 ...
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系统能帮助上市公司及时发现财务状况中的异常情况,有利于上市公司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扭转财务状况恶化的势头。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财务预警系统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却得不到广泛应用。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 对我国证券市场及上市公司发展的回顾 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证券市场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上市公司经过十数年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力军,据有关方面统计,截至2002年10月底,境内上市公司有1215家,发行总股本5859亿股,从境内外证券市场筹资达8538亿元人民币,市价总值42686亿元(流通市值13895亿元),上市公司市价总值占GDP的比重已近50%。 我国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在迅猛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一股独大”现象盛行。上市公司控股大股东往往支配了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在日常经营中一手遮天。(2)内部人控股较为普遍。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比较普遍存在第一大股东控股、代表国有股或法人股的“关键人”控股、企业管理者控股的现象。(3)国有股与法人股不流通。中国股票市场的一个特殊现象就是国有股与法人股不流通。由于上市公司大部分股份不流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供给,造成股价暴涨,即所谓的“流通股溢价”。再加上庄家造市、政策托市,导致股票二级市场股价虚高,泡沫现象较为严重,影响了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4)关联方交易严重。关联企业与上市公司间的“人、财、物”关系密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1年5月,沪深两市l15家已披露大股东或关联方占用资金状况的上市公司,其被占用资金高达426亿元,平均每家上市公司被占用3.7亿元。(5)盈余管理问题突出。“业绩造假”成为一些公司上市的捷径,配股成为上市公司融资渠道的最佳选择,甚至亏损的上市公司也通过采取盈余管理办法进行“圈钱”。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的股票市场处于或接近于弱型有效性,市场运行的规律被模糊化,加之市场培育初期的监管不力及制度不全更加扭曲了市场的正常运行,如券商违规炒作甚至与某些上市公司恶意串谋,联手操纵会计利润,从而导致二级市场股价大幅度波动,严重影响了证券市扬的有效运行。 二 国内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系统应用现状 我国有关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系统的研究成果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农业、林业、工业、交通等不同领域。而作为微观经济预警系统,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系统的应用还远远不够。 在国外财务预警研究和我国上市公司经济预警系统研究、应用的影响和推动下,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系统不仅备受理论界许多研究人员的关注,而且得到了其他一些社会群体的认同。2002年4月19日,在由中国证券报社和亚商企业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中证•亚商中国上市公司最具发展潜力50强”评选指标体系专题研讨会上,专家们建议,为了使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合理,在原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增加财务预警指标体系,以深度分析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发现在一些重要财务指标上与行业均值严重偏离的公司,科学公正地评选出真正具有发展潜力的上市公司。这表明,他们认为财务预警指标与财务状况密切相关,财务预警系统能有效判断上市公司的潜在发展能力。 此外,不少学者有关建议上市公司运用财务预警系统建议的文章屡屡见于各类报刊,例如,陕西财经学院的杨宗昌、赵红以蓝田股份为例,运用国外财务预警模型对其进行财务预警分析。他们借助Z分数模型等比较有影响的财务预警模型,评价上市公司风险,判断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潜在程度,强调财务预警的有效性和重要性,以提醒上市公司相关利益方注意,并建议上市公司主动运用财务预警模型进行财务风险的预测、分析和防范。 然而,由于财务预警系统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监管部门尚未就上市公司运用财务预警系统做出相应的规定,再加之我国上市公司本身的一些特有现象,使得上市公司缺乏运用财务预警系统进行财务风险预警的主动性。 三 我国上市公司预警模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如前所述,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系统能帮助上市公司及时发现财务状况的恶化,有利于上市公司调整经营策略,扭转财务状况恶化的势头。然而,为什么财务预警系统在上市公司中得不到广泛应用呢?作者认为,造成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系统在实践中未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会计信息失真影响财务预警系统的有效性 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的设计运用了大量的财务数据,真实及时的财务会计信息是建立有效可行的财务预警系统的基础。随着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委托代理关系在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由于在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引发了道德风险,上市公司管理层由此萌发了操纵会计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动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投资者与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突出,管理层在会计信息编报方面拥有过大的权力,而且现行的监督机制和独立审计机制难以确保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质量。当前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势必影响财务预警系统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影响了有关利益各方运用财务预警系统的积极性。 (二)上市公司决策层缺乏主动运用财务预警系统的意识 现阶段,我国证券市场还不够成熟、完善,上市公司行为也不够规范。由于“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股”现象的普遍存在,上市公司有关决策层往往受到“第一大股东”、代表国有股或法人股的“关键人”的控制,甚至作为控制方,通过盈余管理手段“圈钱”,利用关联方交易恶意造假,肆意侵吞上市公司利益,导致大量特权消费甚至腐败现象。在上述不良但又比较普遍的行为当中,一般的投资者是利益受损方,而上市公司决策层是既得利益方。显然,作为受益者,上市公司决策层缺乏主动运用财务预警系统的意识便属正常现象。 四 在应用财务预警模型时,还应充分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必须充分重视表外信息的披露。 现代财务报告的一个特点是,表外信息越来越多。对表外信息迅速增长这一现象,一般的解释是:现代会计理论难以对新的经济业务计量或解释,从而难以将其纳入财务报表体系内。衍生金融工具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自身有创造表外业务的动机。企业表外业务创新的动机主要有二:一是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表外业务包括表外筹资和表外投资活动。企业不将这些业务纳入财务报告,无疑会降低资产负债率,提高资产回报率及权益回报率。由于通过财务报告计算的一系列指标是外界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参数,企业客观上存在美化这些指标,以改变报表使用者对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评价的动机。二是突破债务协定的限制。企业和债权人订立的长期债务协定,往往会对企业形成多方面的财务制约,比如,不得再扩大长期债务等。这些限定往往以一系列会计指标作为考核依据。企业经营上需要突破这些限制,客观上会导致融资投资创新,达到既能保证会计指标符合要求,又能满足企业经营需要的目的。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客观上面对着更多的“观众”,其美化财务报表的动机将更加强烈。随着我国加入WTO,资本的跨国界流动必然促使我国更多的上市公司像安然公司一样逐步认识、操作各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投机和风险规避活动。然而,必须意识到衍生金融工具的操作就象是一把“双刃剑”,可能因其而规避风险,也可能因其带来的风险而导致企业破产。企业如若不进行恰当的风险披露,隐匿风险,那么最终将会重蹈安然公司的覆辙。表外业务的迅速增长给投资者带来的是信息更加不透明,这必然使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受到损害,那么他们将以“用脚投票”的方式退出资本市场,最终导致企业价值急剧下降。 (二)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一些普遍而又不正常的现象,使得上市公司作为既得利益方,本身缺乏实施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作为上市公司监管机构的证监会,是否可以制定相关的制度对上市公司加以约束,以增强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风险预警的自觉性,这样才能使投资者的正当利益得到合法保护。 (三)现阶段,我国证券市场还不够成熟、完善,上市公司行为也不够规范。 由于“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股”现象的普遍存在,上市公司有关决策层往往受到“第一大股东”、代表国有股或法人股的“关键人”的控制,甚至作为控制方,通过盈余管理手段“圈钱”,利用关联方交易恶意造假,肆意侵吞上市公司利益,导致大量特权消费甚至腐败现象。在上述不良但又比较普遍的行为当中,一般的投资者是利益受损方,而上市公司决策层是既得利益方。显然,作为受益者,上市公司决策层缺乏主动运用财务预警系统的意识便属正常现象。因此,提高上市公司的风险意识,增强、培养和激发上市公司主动应用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能力和水平就成为今后财务预警系统研究和应用不断发展的推动力。 (四)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引起预警的各种原因,详细进行分析,抓住关键问题,对症下药。 由于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通过企业自身的调节措施达到化解财务危机的目的;另一方面,企业在化解现时存在的危机的同时,可能会带来新的风险和问题。因此,企业应全盘统筹考虑,分析多种不同措施可能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并进行比较,从中选取最经济的可行方案。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么?点我刷新认证码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