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07-04-22 点击数:2109 正文:【
放大 】【
缩小 】
简介:【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财务信息 可靠性
【摘要】新会计准则突出强调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这将有助于提高中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质量,适应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对高质量财务信息的需求,进一步提高证券市场透明度,有效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同时也体现出高质量的财务信息必 ...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财务信息 可靠性
【摘要】新会计准则突出强调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这将有助于提高中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质量,适应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对高质量财务信息的需求,进一步提高证券市场透明度,有效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同时也体现出高质量的财务信息必须要由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来规范。
在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市场是资本(证券)市场。它的活力从何而来?主要依靠每一家上市公司按法律、法规等的规定向市场披露公司财务信息,如实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业绩)和现金流量。从2007年起我国将在上市公司中率先实行新的会计准则,由于新准则吸纳了国际投资者所熟悉的会计原则,这将使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更加严格、透明和规范,给投资者创造一个更加可信的投资环境。
一、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应具备的质量特征
1、可靠性。可靠性指确保财务信息能免于错误和偏差,并能忠实反映它意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的质量。按照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可靠性的主要标志包括反映真实性、可核性和中立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会计信息“当其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并能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会计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因此,可靠性是保证财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重要质量特征。
2、相关性。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相关性包括两方面:首先,其内容是相关的,即与投资者的价值判断和股价波动密切相关。上市公司提供的财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特别是影响上市公司未来业绩和现金流量的预测性信息或前瞻性信息,这将有助于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其次,其形式是相关的,即必须重点突出、浅显易懂。
3、充分性。上市公司应该披露所有可能引起证券价格变动的全部信息资料,不得故意隐瞒或遗漏任何重大财务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进入证券市场的公司必须毫无保留地披露任何信息。事实上,过度的信息披露也可能会使投资者淹没在大量琐碎而无价值的信息之中,反而减损了重要信息对于投资决策的价值。
4、 全面性。不论对企业有利的财务状况,还是对企业不利的财务状况,均应有所反映,不允许依照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任意取舍,从而使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新会计准则以提高财务信息可靠性为宗旨
(一)财务信息可靠性涵义
可靠性应包括这样几层涵义:①信息必须忠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交易、事项。②信息必须没有偏向。没有偏向亦即信息必须具有中立性。③信息必须没有重大错误。把如实反映、可证实性和中立性同时作为可靠性的标志。
首先,真实性是可靠性的一个内容,但并不等同于可靠性。真实性强调会计信息应与实际相符,应具有客观性。而可靠性不但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性,而且强调会计信息的主观可信性。具有可靠性的信息必然是真实的,但仅仅具有真实性的信息不一定具有可靠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会计核算前提的假设性。一般情况下,会计核算前提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但是,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有时会出现与会计核算前提不相符合的情况。最典型的例子是关于币值不变前提。因此,会计信息只能是相对的真实,表现为账面数字与现实情况有一定的差异。②准则允许范围内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对于特定的业务,到底选择哪种会计处理方法,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经验和专业判断,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会计信息只有首先保证真实,才能值得信息使用者信赖,才能具有可靠性。
其次,可靠的会计信息应是具有可证实的信息。所谓可证实性,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上对此概念的解释,指“能使不同计量者以其一致性的证明信息反映了它意在反映的东西,并且在选用的计量方法上不存在错误或偏向。” 即指具有相近背景的不同个人分别采用同一会计方法,对同一事项加以处理,就能得出相同的结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具有可证实性的会计信息应是在正确的会计核算方法基础上生成的。
最后,会计信息即使具有了真实性和可证实性,如果不具有中立性,仍然不值得信息使用者信赖。所谓中立性,指“在信息中不存在企图取得预定结果或诱发特定行为的偏向。”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在生成过程中不受任何人以任何形式指使或操纵,不允许任何人为了某种目的歪曲会计信息,即会计信息应公正地反映它意在反映的东西。
(二)谨慎适度选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有效的提高了财务信息可靠性
我国新会计准则在许多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最大的变化或最引人注目之处就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等一些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会计准则,先后将公允价值作为重要甚至是首选的计量属性加以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随着近几年我国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证券市场的有效性逐步提高,各种金融创新产品和创新手段的出现,为公允价值的运用创造了现实的“土壤”。上市公司应建立、健全同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决策体系。严格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谨慎适度选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公允价值计量使会计记录由静态转化为动态,能更客观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很多资产还没有形成活跃的交易市场,采用估值技术和未来现金流折现计算以及公允价值的后续计量难度较大。如果不顾条件地运用公允价值,必然会带来公允价值的滥用,很可能会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粉饰报表的又一新的工具。 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有条件的、谨慎的运用表现在非主导性和苛刻的限制条件两方面。⑴ 公允价值的非主导性。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⑵ 条件要求较为苛刻。新准则对公允价值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设定了较为苛刻的限制条件。为了防止公允价值被滥用,新准则规定了公允价值的使用前提,即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不能以牺牲可靠性为代价换取所谓的公允性。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可以运用公允价值的非货币性交换必须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三)严格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
《资产减值》准则规定企业应建立、健全资产减值准备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应密切关注其长期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并根据有关规定对存在减值迹象的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同时应提出充分证据证明原减值准备计提的合理性,否则按前期差错更正的原则进行处理。
《资产减值》准则将有效遏制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作为“秘密储备”调节利润的情况。原准则中资产减值准备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上市公司操纵经营业绩、粉饰财务状况、规避上市监管的工具。特别是面临被“特别处理”或“退市”的上市公司,滥用资产减值准备的现象已经达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有鉴于此,为杜绝这种现象,提高财务信息质量,新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将促使企业的管理层和财务经理改变会计核算思路,与国际惯例的趋同,促进了我国会计业更快的融入国际大环境,将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
(四)借款费用资本化对象和范围的扩大,更加如实反映资产的价值
新准则立足于更加真实反映企业长期资产的占用,对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和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方面做出了重大修订,主要表现为借款费用资本化对象和范围的扩大,从而更能反映交易的经济实质。 首先,新准则中明确“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等资产。”规定“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直接计入资产负债表,这就减轻了利润表的波动性,增强了存货计价的客观性,据此进行定价的库存商品更能反映耗费的真实成本;其次,新准则规定“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了一般借款的,企业应当根据累计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乘以所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计算确定一般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明确了可以予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不再限定于由专门借款产生的,一般借款如被用于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也应当资本化。
(五)更加充分的信息披露,为可靠性提供了保障
《分部报告》准则要求上市公司分别根据业务的性质披露业务分部报告和地区分部报告,并将其中的一种分部方式作为主要报告形式,另一种分部方式作为次要报告形式。对于主要报告形式,企业需要披露分部收入、分部费用、分部损益、分部资产总额和分部负债总额等信息。企业在次要分部报告中,需要披露分部收入和资产等信息。并且上市公司各分部间的转移交易应当以实际交易价格为基础计量,转移价格的确定基础及其变更情况,应当予以披露。
总而言之,新会计准则吸纳了国际投资者所熟悉的会计原则,注重强化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真实可靠,使资产和交易得到更为公允的反映,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投资者对企业财务信息可靠性的信心。同时,这将有助于提高中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适应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对高质量财务信息的需求。由于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提高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的使用价值,会使上市公司业绩的可预测性增强。但是由于新会计准则更强调公司的会计政策需要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并赋予企业很大的调整会计政策的权力,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投资者分析的难度。
【参考文献】
1.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2.15
2.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10.30
3.陆 洲 新会计准则能防“造假”吗 《北京青年报》2006.7.2
4.夏冬林 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其特征《会计研究》 2004.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