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金融论文
不当关联交易的新动向及其规范
发布时间:2007-04-17 点击数:1908  正文:【 放大 】【 缩小
简介:[摘要]不当关联交易是研究和规范的重点和热点。本文界定了不当关联交易并回顾主要研究成果。随着规范和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不当关联交易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和新变化。为此,需要加以认真研究并提出规范对策。 [关键词]不当关联交易 新动向 规范 财政部2006年《企业会计 ...
[摘要]不当关联交易是研究和规范的重点和热点。本文界定了不当关联交易并回顾主要研究成果。随着规范和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不当关联交易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和新变化。为此,需要加以认真研究并提出规范对策。 [关键词]不当关联交易 新动向 规范  财政部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对关联方交易沿用旧准则的定义: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劳务或义务的行为,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关联交易见证了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与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深入研究和深刻分析关联交易,对于我国资本市场良性发展,实现资源合理、有效的优化配置具有重大意义。 一 不当关联交易界定及主要研究结论 按照交易产生的不同结果,关联交易可区分为正当的交易和不当的交易。正当的交易可以节约交易成本和合理避税;不当关联交易则主要被控股股东用来恶意操纵利润和股价,侵占公司、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从现有文献来看,研究关联交易主要是探讨分析其负面和消极影响,即不当关联交易的那一面。但在研究中,多数未明确提出不当关联交易的命题,部分则提出“不公平”、“不公允”、“非公允”关联交易等(如李薇、贾军,2004;刘建民、周新玲、纳鹏杰等,2005;张慧毅,2006等)。 以不当关联交易为命题更具有针对性,且能避免人们对关联交易产生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其都是有害和不利的;同时,以不当关联交易取代“不公平”、“不公允”、“非公允”关联交易,更能使人认识到其危害性。本文研究重点是不当关联交易。不当关联交易是指违背市场交易的公平、合法、诚实信用的商业原则,损害交易中一方或其有利益关系的相关者利益的行为。贾军将不当关联交易按利益转移的方向分为对上市公司有利的输入利益型关联交易和对上市公司不利的抽取利益型关联交易(贾军,2004)。段亚林则站在控股股东等公司外部的角度将不当关联交易分为付出型关联交易(利益流向上市公司)和索取型关联交易(利益流出上市公司;段亚林,2001);而王瑞英等沿用了这个分类,但是站在上市公司的角度,付出型关联交易是指利益流出上市公司,而索取型关联交易是指利益流向上市公司(王瑞英等,2003)。 1997年琼民源利用精心编造的不当关联交易虚构利润5.4亿元,虚增资本公积金6.57亿元。该事件强烈震动股市,迫使财政部与全球“四大”之一的德勤会计公司于1997年5月22日颁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关联交易及其交易的披露》。该事件同时推动了学术界对关联交易研究的重视。关联交易的研究从研究方法上来看主要有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两方面。 从实证研究来看,主要利用资本市场1997年至2004年的相关数据,提出研究假设并建立相关模型,随后进行检验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主要研究发现为:主要关联交易对象为第一大股东、控股股东或母公司;主要关联交易类型为关联购销、股权交易、担保等,但在近期的内容和形式均有新的变化;主要关联交易目的为“输入利润”以保壳,待圈钱成功后又“输出利润”以获取不当利益,此外,关联交易动因还在于上市公司购销业务对关联方具有较强依赖性,受到会计准则和《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的限制,关联交易数量、金额有所降低,且出现了一些新的内容和形式以力图逃避监管。主要研究结论为:修订规则,完善规范法律和制度;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外部监管,完善表决权制度;完善和加强披露监管等(见附表一)。 从规范研究来看,一是研究的多角度,主要从经济学、管理学的角度,还有从法学的角度。二是方法具有多样性,充分运用归纳、演绎和比较等方法,旁征博引,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三是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解释关联交易产生动因;分析关联交易类型及危害;介绍国内外关联交易的规范;治理不当关联交易的对策等。 表一:关联交易实证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 序号 研究人 研究对象 主要数 据 研究发现 研究结论 1王瑞英 谢清喜 郭飞关联交易 2002年及2003年第一季度付出型关联交易(现金流出上市公司)占绝大部分;交易类型主要为股权交易、产品及服务购销、资产交易等;关联方主要是控股股东或第一大股东;关联交易具有季度性。 强化外部监管;优化股权结构;完善表决权制度;明确关联交易定价原则。 2潘飞 文东华 段军山关联购销与价格管制 1998至2003年《暂行规定》出台前后变化:管理政策能限制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管制后,关联购销在关联交易中比重降低。 会计管制影响关联交易 3陆宇峰李树华关联交易披露是否规范 1997年度简单披露比重大于详细披露;披露往来比重大于披露融资、租赁等;披露含混,敏感问题不披露。 强化披露监管,如区分交易类型,如披露定价政策等。 4朱国民张人骥赵春光关联交易与公司价值 2000至2003年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等发生关联交易对公司价值有显著负面影响。 注重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健全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完善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 5邹雄关联交易总体分析 2004年深市购买原材料、燃料、动力及销售产品等日常关联交易增长幅度大;资金占用、关联购销有所下降;关联担保持续增大;关联交易定价披露不当。 修订规则;建立关联交易司法救济与补偿制度。 6秦玉熙钢铁、专用设备制造业关联交易 2000至2002年关联交易集中度较高,集中在关联购销、关联往来两项上;上市公司购销业务对关联方具有较强依赖性;上市公司资金被关联方长期占用;关联交易内容和形式有新变化。 《准则》和《暂行规定》对遏制不当关联交易具有一定的作用。 7陈 晓王 琨关联交易、公司治理与国有股改革 1998至2002年主要交易类型为购销、资产股权交易、租赁及担保等;主要交易方为第一大股东。 改一股独大为多股独大是更有效的股改选择。 8李 薇许新强非公平关联交易 2001至2002年主要关联交易方为母公司;02年较01年关联交易量和金额有较大幅度下降;上市公司资金被占用现象突出。优化股权结构,形成股东间相互制约;引入外部监管。 9孟 焰张秀梅关联交易盈余管理与关联方利益转移 2001至2004年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目的是关联方从上市公司转移利益;股权集中度与关联方利益转移的关系存在明显的年度差异;资产规模越大,关联方利益转移的程度越高。 限制多层持股和交叉多重持股;实行国有股缩股而不是向流通股股东送股;实行累退投票制度(投票人所持有效投票随持股数目的递增而票数呈递减)等。   二 不当关联交易的特点及新动向分析 研究表明,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对于遏制不当关联交易的发生起到了很好的制约作用。但是,为了逃避监管,不当关联交易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有: 一是不当关联交易类型主要为关联销售、关联采购、资金占用及关联担保。究其原因,我国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为了争取上市,母公司将其“优质资产”(某个子公司、某条生产线、某个采矿场等)剥离成为上市公司,而人员、财务、资产等却没有彻底分开,使得这些上市公司存在先天的对母体强烈依赖的局限性。就大股东违规占用资金而言,无论是相对比例还是绝对总量都是令人震惊的。如2004年,关联方资金占用余额为837亿元,发生额为1348亿元,约有70%的上市公司向其关联方以非经营性目的提供资金(纳鹏杰等,2005)。另一方面,违规担保问题依然相当突出。数据表明,2004年度深市违规担保比2003年增长70.64%(邹雄,2005)。这与国家宏观调控,银行贷款融资较为困难也有一定的关系。 二是不当关联交易非关联化。财政部2001年12月21日颁布《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对关联交易转移利润做出规范:如果关联交易价格明显有失公允,对显失公允的交易价格部分,一律不得确认为当期利润。为了逃避其监管,关联交易随即出现隐形化的趋势。即通过种种手段设法将关联交易转化为非关联交易。如通过出售股权等方式,从形式上解除关联方关系,但实质上仍具有关联关系;通过多重参股等方式,间接控制上市公司,并且故意隐瞒关联方关系;寻找中间过渡性的过桥公司,将实质上的关联交易转为非关联交易(薛珍、林小兰,2005)。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其手段更加隐蔽和不易被察觉,加大了监管难度。 三是商标、专利使用权的成本极大上升。通过不当关联交易,上市公司向其母公司(集团公司)支付巨额的商标、专利使用权使用费。如五粮液2001年需支付其关联方1.04亿元的商标使用费(雅安网,2002年3月20日)。如山西焦化大股东大幅度提高商标使用费,由2万元陡增至607万元(新京报,2004年12月17日)。上述分析表明,不当关联交易不断呈现新变化和新特点。这些最新的变化和特点,一方面说明关联交易正受到政府监管层、关联交易方和市场投资主体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不当关联交易正在努力寻找新的更加适合其生存的内容和形式,以逃避监管和查处,实现其不正当的目的。可以预见,不当关联交易存在的方式会有更新的更隐蔽的变化。因此,研究和揭示不当关联交易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必然对其规范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 不当关联交易的规范 从现有规范来看,其重要的特点在于:对于不当关联交易侧重于交易事后的披露而轻于交易事前的审批。这就为不当关联交易的过度发生大行方便之门。同时,在探讨对不当关联交易的监管和治理方面,过于强调对中小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的保护,而忽视了对交易主体——上市公司自身利益的维护。现有文献充分、详尽地探讨了如何加强对不当关联交易的规范。主要有:继续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监管法律法规,强化外部监管和对关联交易的披露;引入“揭开面纱原则”和“深石原则”,即否认公司的法人人格,将上市公司和其控股股东视作一体,让控股公司对子公司债权人承担责任。上述建议对治理不当关联交易发生可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当关联交易并没有被遏制反而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通过对不当关联交易研究成果的回顾和近年来不当关联交易最新变化及特点的分析,仍然需要在以下几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 一是强调对上市公司法人财产权的保护。任何企业或自然人都不得以任何方式剥夺公司的资产。同时,应充分借鉴香港关联交易的分级披露制度,明确关联交易的披露等级,变“重大交易”的事后披露为事前接受审批。这样的审批权须由公司权力机构股东大会来行使,并赋予债权人、中小股东代表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具有同等的表决权,且交易中明显受益的控股股东等对此不应有行使表决权的权利。 二是实行分类批露。将关联交易分为正当的和不当的两类,分别加以披露。这样市场会充分考虑和评价不当关联交易的后果,从而做出理性反应。此外,在披露时,要求特别说明交易发生的原因,交易金额及影响程度,交易性质是否得当及理由等。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在控股股东确定是否采用不当关联交易获取不当利益时,既要考虑能否获得审批通过,又要考虑带给市场的反应。 三是明确关联定价。现行关联交易在披露交易价格时,多用协议价这一含混不清的价格。对于超出市场交易价格一定范围的价格,有关部门应当宣布此项交易不具有法律效力,应裁定取消交易或者按符合规定的价格来进行。唯有如此,才能在源头上制止不当关联购销行为的发生。 四是强化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和责任。上市公司的审计机构要以“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原则、相关可靠性原则等为判断不当关联交易的重要依据和尺度。同时,加强审计机构的对于不当关联交易的审计能力,通过培训、引进等多种方式,让审计人员真正对不当关联交易从形式到内容上有充分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陆宇峰,李树华.上市公司关联方关系及关联交易披露的分析.证券市场导报,1997年12月. 2. 秦玉熙.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现状研究――以钢铁、专用设备制造业为例.会计研究,2003年11月. 3. 王瑞英,谢清喜,郭飞.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实证研究――基于2002年及2003年第一季度的数据分析.财贸经济,2003年第12期. 4. 李 薇,许新强.上市公司关联交易问题研究.新疆财经,2004年第4期. 5. 贾军.非不当关联交易侵权责任分析.法学论坛,2004年5月. 6. 陈晓,王琨.关联交易、公司治理与国有股改革――来自我国资本市场的实证证据.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7. 邹雄.2004年深市关联交易总量、模式及发展趋势.证券市场导报,2005年7月号.8. 薛珍,林小兰.关联交易新趋势及其治理对策.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5年第8期.9. 朱国民,张人骥,赵春光.关联交易与公司价值――基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证研究.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5年11月. 10.纳鹏杰,赵建坡,谢倩.中国上市公司非公允关联交易的根源及治理对策建议.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年12月. 11.张慧毅.我国上市公司非公平关联交易及其监管.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5期. 12.潘飞,文东华,段军山.关联购销、价格管制及价值相关性研究——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财经研究,2006年5月.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么?点我刷新认证码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