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小考
发布时间:2007-04-07 点击数:1670 正文:【
放大 】【
缩小 】
简介:摘 要:绍兴有会稽山,绍兴与“会稽”有何渊源,“会稽”最早由何者提出,“会稽”是否标志着审计的起源,本文简要叙述了这些问题。
关键词:绍兴;会稽;审计起源;
一、绍兴与“会稽”的渊源
绍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河姆渡文化开始,至今已有约7000年历史。越国 ...
摘 要:绍兴有会稽山,绍兴与“会稽”有何渊源,“会稽”最早由何者提出,“会稽”是否标志着审计的起源,本文简要叙述了这些问题。
关键词:绍兴;会稽;审计起源;
一、绍兴与“会稽”的渊源
绍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河姆渡文化开始,至今已有约7000年历史。越国古都建于公元前490年,距今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
春秋时期,於越民族以今天绍兴一带为中心建立越国,成为春秋列国之一。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平定江南,降伏越君,在越地建立会稽郡,管辖今天江苏南部和浙江大部的20多个县,治理吴(今苏州)。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会稽郡由扬州刺史部监管,当时包括26个县,在今浙江境内的有18个县。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立会稽郡建立吴郡,钱塘江以南的仍为会稽郡,治理山阴(今绍兴)。晋太康二年(281年),把会稽地封给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为会稽国。隋开皇九年(589年)平定陈,废会稽郡。同时将山阴、永兴、上虞、始宁合并为会稽,并余姚、勤、鄮入句章县,设立吴州,治理会稽县,管辖会稽、诸暨、剡、句章4县。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废除吴州,在原吴州境内建立越州,管辖县不变。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高宗入驻越州,第二年改元绍兴,把越州升为绍兴府,成为绍兴名称的由来。 [①]
绍兴,古代叫会稽,据文献记载,尧舜时代,洪水泛滥,人民深受其害,禹受命治水,“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苦心劳身,历尽艰辛,终于治平洪水;继而大会诸候于会稽,计功封赏,死后葬于茅山,后人为了纪念禹为稽验贡赋而死,改茅山为会稽山,且在会稽山建造禹陵以供后人祭祀,现在禹陵附近有禹的传人姒姓族人守陵,其山附近也因山而得地名——“会稽”。
“会稽”之名,因大禹传说而来。禹上会稽,会诸侯并死葬会稽。关于“会稽”,春秋战国之际,数十种书籍都有记载: [②]
《竹书纪年》:“(禹)八年春,会诸侯于会稽,杀防风氏。”
《国语•鲁语》:“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
《韩非子•饰邪》:“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
《墨子•节葬下》:“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衣袅三领,桐棺三寸,……。”
《吕氏春秋•安死》:“禹葬会稽,不变人徒。”
《史记•夏本纪》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又说:“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司马迁虽然说“或言”(即有人说),但总算是透露出一点有关会稽位置的信息。《正义》所引《括地志》上面就十分明确了,“禹陵在越州会稽县南十三里,庙在县东南十一里。”
大禹的传说,有人说是治水,有人说是会诸侯,有人说是致群神,还有人说是葬会稽,没有定论。传统的说法,大禹既是治水英雄,又是夏王朝的立国之君,因而被后人称道、崇拜,也是必然的事情,正如孔子赞美大禹曰:“禹,吾无间然矣。”大禹之名,会稽之事,因此流传千古,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记述大禹与会稽关系最为详备的要数东汉郡人袁康、吴平的《越绝书》和赵晔的《吴越春秋》,节录如下:
《越绝书•外传记地传第十》:“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及其王也,巡狩大越,……因病亡死,葬会稽。”说明白了大禹两次到“大越”,一次为治水而来,并大会诸侯,更名茅山为会稽山;另一次为巡狩而来,因生病死而葬于会稽山。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第六》:“舜崩,禅位命禹。……禹三年服毕,哀民,不得已即天子位,三载考功,五年政定,周行天下,还归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观视中州诸侯。防风后至,斩以示众,示天下悉属禹也。乃大会计治国之道,内美釜山州慎之功,外演圣德以应天心。遂更名茅山曰会稽之山。因传国政,体养万民,国号曰夏后。……而留越。”对与为什么“留越”,禹说:“吾闻食其实者,不伤其枝;饮其水者,不浊其流。吾获覆釜之书,得以除天下之灾,令民归于里间,其德彰彰,若斯岂可忘乎?”因命群臣曰:“吾百世之后,葬我会稽之山。”
自从秦始皇建立会稽郡,会稽的名称就定下了,会稽山名也显现了。秦始皇三十七年,去会稽祭祀大禹。又由《史记》、《越绝书》、《昊越春秋》等书的记述,禹葬会稽、会稽山在越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来已久的。
二、“会稽”与审计起源
会稽山的存在使“会稽”的存在铁证如山,“稽”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审计萌芽的诞生,审计起源于禹时期的经济责任评价,主要事项为对诸候王的治水,以及政绩考功和交纳贡赋的稽验。 [③]
(一)从“会”的产生看,“会”同“會”,“ 會”字起源于“合”与“曾”。“合”有汇合之义,“曾”有增加之义,“合”字形体省去“日”,“曾”字形体省去最上面的两点,二字留余部分上下结合,形成“会”字的形体,其含义为聚合、集合、开会、聚会等,读音为“huì”。其形、义、声皆源于夏代禹王把各方诸侯召集于茅山(即会稽山),向他们索取财物并对其进行考评封功。到了西周时代,周王特别注重祭祀,王朝不惜财货以祭天、地和祖宗。祭祀用的财货来源于按规定从邦都之中征收的赋税。会合财货供祭祀之用,需要进行计量,当时就称之为“礻会”,读音为“kuài”,其含有除灾殃、会合财货祭神和祖先以及会合以治其丧之义。后其意义扩展为汇合、计算、总计财货以应付朝廷的其他开支。“会”,当其具有总计、计算财货之义时,与“礻会”意义相通,读音由“huì”变为“kuài”。周王朝时,朝廷的财货流入流出、循环不已,人们将总计的财货称之为“礻会”,为“钅会”,音为“kuài”。随着时间的推移,“会”、“礻会”、、“钅会”几个字的义、声完全相同,其形主体为会,终于由“会”字取而代之。
(二)从“计”的产生看,“计”同“計”,“計”拆字为“言”与“十”,“言”的本意是指大萧用口吹能发出声音,像人一样会讲话,《尔雅》:“大萧谓之‘言’”。后来言的本意消失,言的意思变为说,如《商君书•更法》:“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即:拘泥于旧的典章制度的人,是不足与他议事的。后来言字为独体字成立,作为衍生字的偏旁得简化;由言字引申出一系列文字,如:语、话、论、议……。“十”字用一竖加一短横表示一个十的意思,这大概与人的生理特点:十个手指头,十个脚指头紧密相关,并由此而产生数。后来将数序――十进位,用作管理、监督生产及财、物记录活动的需要,把同类物质聚集在一起,以十为进位计算之。
计和数的产生与发展密切相干,因为有了数,稽和计才有量化的依据,在我国发现商殷文字(公元前19世纪)的甲骨文中,也有了关于“一、二、三……十”的完整刻证。可见数的产生与发展,是稽与计产生的前提条件。
(三)从“稽”的产生看,在西周时期已广泛应用。我国最早关于稽的使用见春秋时期的史书《尚书•虞夏书•尧典》和《尚书•虞夏书•皋陶谟》的开篇语:“曰若稽古”,意思是如果说考查远古,当时文字为金体。而出现稽的文字原体,还是近代出土的西周的铜器上。稽字可拆解为:禾、尤、旨。禾,解释为黍,谷的别称;尤,突出,归咎;旨,帝王的诏谕。把三字合解为:突出帝王诏谕的黍的收成或贡赋情况,古文《禹贡》中有关于纳贡划分和标准的记载,又证实了这些由礼仪转化为稽验帝王诏谕黍的实践活动。稽验成了审计的雏形。
据史料载:禹是古代部落联盟首领和治水英雄,禹在治水期间,多次会诸候于茅山,禹会诸候的真正意义在于“三载考功,五年政定”,即考核、稽验,诸候治水之功绩,按此推论,禹会诸候于茅山确切的目的是为了治水,稽验功绩,收纳朝贡,这当是我国政府审计的萌芽,即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最初是由经济责任审计开始的。审计的主要内容为:治水、交纳贡赋,审计的方法为诸候定期朝拜、会聚,接受稽验、考功。
从现代人对稽的沿用看,仍保留原始审计诞生的痕迹。如我国现代的金融机构和一些大型企业仍设有稽核机构,并配有专门稽核人员。税务机关设有稽查分局专门机构。稽核即稽查核对之意,是典型内部审计机构,从事该项业务的人员须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有稽查舞弊行为的方法、经验,为内部管理,去伪存真,防微杜渐,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现行的稽察特派员制度当属我国国家最高阶层形式的国家内部审计制度。其质的方面与现行审计制度有着共同点,只是维护的主体利益更为明确,机构人员拥有的职权,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以及操作更具独立性,更为超脱。以上“稽核”、“稽查”、“稽察”都是稽的沿用,是审计的代名词。
参考文献
[1] 刘云:“关于审计起源的探讨”,《审计研究》,2000年第5期
[2] 李金华:《中国审计史》第一卷,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3] 刘云:《中国古代审计史话》,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4] 方宝璋:《中国审计史稿》,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