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初探
发布时间:2007-04-06 点击数:3131  正文:【 放大 】【 缩小
简介: 城乡居民收入差别是全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一个较为简便的方法是计算城乡收入比率。本文采用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年均纯收入相比计算了1978—2003年的城乡收入比率。如下表: 城乡居民收入比 ...
城乡居民收入差别是全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一个较为简便的方法是计算城乡收入比率。本文采用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年均纯收入相比计算了1978—2003年的城乡收入比率。如下表: 城乡居民收入比 年份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城乡收入比 2.57 2.42 2.50 2.20 1.95 1.82 1.84 1.86 2.12 2.17 2.17 2.29 2.20 年份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城乡收入比 2.40 2.58 2.80 2.86 2.71 2.51 2.47 2.51 2.65 2.79 2.90 3.11 3.24 资料来源: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来自,国家统计局,历年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系作者根据有关资料计算;城乡收入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状况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以下特点: (1)收入差距大。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多数年份保持在2以上,2002、2003年超过了3,2003年达到最高值3.24。我国的城乡差距在世界上是最高的。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6,只有三个国家超过了2,中国是其中之一。 (2)差距有阶段性。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在改革的初期阶段1978-1985年显著下降,从1978年的2.57下降到1985年的1.86,下降了27.6%,年均下降3.94%;1986-1994年比值呈上升趋势,一度处于较低差距的城乡收入又扩大到略高于1978年的水平,到1994年达到2.86;1995-1999年出现差距在较高水平上的轻微缩小,从2000年起收入差距又有所扩大,并在2003年达到最高值3.24.。1978-1985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约比城镇居民快一倍,但1986-1996年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比农村居民快59%, 1997-2003年农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为4%,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幅度的一半,以致一度缩小了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再度扩大,并达到转型以来的最高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统计标准与国际通用标准相比较存在着缺陷,尤其是城乡居民收入统计上的缺陷。城镇居民实际收入在统计上存在较大程度的低估倾向,而农村居民收入的低估程度要小些。考虑到低估的因素,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将会高于本文所测算的差距。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经济转型期前,也就是1949-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处于很高的水平,主要原因是国家推行了与比较优势相背离的不平均衡发展战略。为了实现工业化,只有牺牲农业,吸纳农业剩余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积累。为了使该战略得以维持又制定了严格的政策制度,使城乡经济发展处于隔离状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经济转型时期虽然国家在发展战略方面弱化了计划调节对农业的剥夺,但实现工业化的目标还没有完成,这一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农业向工业提供积累。当然,我国实行的工业化目标和采用的手段具有必然性,是符合发展中国家发展规律的,但这种发展战略不能长久实施下去,因为农业基础的弱化会对工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很多研究表明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城乡的比较生产力差别所产生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由此产生的发展战略是造成城乡生产力差别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表明,1995年我国城乡的实际相对收入差别为3.02,其中由城乡之间的比较生产力差别决定的成份占75.2%(蔡继明1998)。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的研究表明1978-1993年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59.6%可以由二元经济结构的二元系数解释。 我国农业的市场化改革虽然对推动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在农业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农业的支持体系,反过来阻碍了农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在农村内部和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由于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薄弱、制约因素多,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困难重重。这些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脆弱,粮食生产的自给率高、商品率低下。农户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低下,农村金融市场的严重滞后限制了农户可贷资金。这些因素阻碍农户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采用,农产品结构得不到优化、产品质量低下,农户得自农业的收入上升幅度不大;(2)农业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国家农业支持体系建立的滞后和不完善, 使得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没有得到有效调节,农业的市场化深度和农业发展受到制约,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3)农户粮食自给率和商品率的动态可变性、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乏力(粮食储备资金),导致我国粮食市场出现周期性地买难卖难。粮食价格的周期性波动不仅不利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也不利于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国家提高粮价时农民的收入有一定的增长,而国家调低粮价时农民收入增长就乏力。农民收入的增长如果只是建立在价格上涨的基础之上将不会持久。我国曾于1989、1995、1996年大幅度提高了粮食定购价,这三年农民收入有一定增长,但是从1998开始的经济紧缩和部分农产品供给过剩导致农产品价格下跌,导致农民得自农业的收入减少。表示工农差别的剪刀差——工农商品比价、农民收支比价剪刀差(农民收入支出比价差的=农民支出价格指数/农民收入价格指数×100)缩小可以使农民的收入增加。而1978-1996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农民收支比价剪刀差的扩大,研究表明1989-1995年的7年间农民收支比价剪刀差有4年大于100,说明农民的支出上涨幅度超过农民收入增加的幅度(韩志荣1996)。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的研究(1994)表明1978-1993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程度与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相关系数达0.77。(4)农村劳动力市场发育的滞后和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影响到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入的收益率。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工作经验、健康、工作迁移等在总体上低于城市居民,不发达的、分隔的城乡劳动力市场造成农民人力资本转化为收益的机制受阻,农民得自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低下,反过来又影响了农民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由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封闭性、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和排斥,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就业面对着巨大的艰难和风险,使得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效应减弱。 国家政策因素也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主要体现在:我国教育投资体制、公共卫生和基础设施投入的不公平以及不平等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穷人最大的财富就是他们的人力资本。对穷人的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增加他们的资产,是减少贫富差距、消除贫困的有效途径”。农村居民收入低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存量和投入低。低的人力资本一方面限制了农民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也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高收入非农产业的转移。教育对收入的提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会提高受教育者的劳动效率,较高的劳动效率获得较高的收入;二是提高受教育者的配置效率,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者发现和获得较高收入的机会高,更易于流动到收入较高的部门、职业或地区。 我国的教育投资体制尤其是义务教育投资对城乡居民来说是不公平的。城市居民的义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公共产品,而对于农村居民来说,义务教育投入大部分来源于农村居民。在2001年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主要来源于县乡两级政府的教育附费和教育集资投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总数占全国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2/3,在农村基础教育公共投入中乡镇政府(包括农村)承担了绝大部分教育投入。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尤其在不发达地区,这些投入就转嫁到家庭上。2001年确立以县级政府为主体的农村义务教育投资制度,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不公平和不足状况,但县级政府的财政压力加大,而且县级财政的主要来源还是农业收入。我国教育投资体制不合理的另一方面是教育投资结构不合理。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投入比例关系失衡,基础教育投入比重相对较少。过高的高等教育投资也产生了城乡居民的享受高等教育的不公平,原因在于农村教育质量相对低于城镇教育质量,农村居民享受高等教育比重大大低于城镇居民,更多的高等教育投资被城镇居民所享受。 另外,农村教育在追求升学率目标的作用下,只注重对学生的抽象书本知识的传授,与农村的生产实践严重脱钩,大量的学生所学的知识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作用不大,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教育投资体制的不合理和教育结构、内容的不合理、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是我国教育投入收益率低的重要原因。农村公共卫生投入的不足也是影响农民人力资本的一个因素,公共卫生体制在农村地区还没有建立,农村居民享有的公共卫生资源大大低于城镇居民。农村地区交通、通信发展的滞后也提高了农村居民迁移的成本和风险,限制了农村居民的迁移。 另外,对农村居民的就业培训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农村流向城市的居民大部分是属于低收入阶层的非技术性劳动者。在废除农业税制之前,农村居民在税负上也远高于城镇居民,农村行政机构的膨胀和低效率也加重了农村居民的支出负担。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影响我国转型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是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经济发展由二元结构转变到一元结构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动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客观和自然因素。而与这种变化过程相应的制度、政策因素在某些方面加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同时又在某些方面缩小了差距。应该强调的是,农业税制的改革,农业生产环节的“零税负”,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不合理的制度、政策因素产生的城乡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盛来运:农民收入增长的阶段性变化, 鲜祖德主编 2001年中国农村热点问题研究[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 2、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实证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赵人伟等主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经济改革和发展中的收入分配[M],中国财经出版社1999 4、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M],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4 5、陈宗胜:改革、发展与收入分配[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 6、陈宗胜、周云波: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7、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商务印书馆1999 8、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9、托达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10、蔡昉等: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1、厉以宁:转型发展论[M],同心出版社1996 12、张平:增长与分亨——居民收入分配理论和实证[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3、世界银行: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从计划到市场[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14、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15、世界银行:共享增长的收入: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5. 16、世界银行:增长的质量[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17、西蒙•库兹涅茨: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平等,郭煕保主编西方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18、费景汉,拉尼斯:劳动力剩余经济的发展[M],华夏出版社1989 19、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经济研究[J]1994 .12 20、李实、赵人伟、张平:中国经济改革中的收入分配•管理世界[J]1998.1 21、李实、赵人伟、张平:中国经济转型与收入分配变动 经济研究[J]1998.4 22、李实、赵人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经济研究[J]1999.4 23、赖德胜:教育扩展与收入不平等•经济研究[J]1997 .10 24、韩志荣:工农三大剪刀及其现状分析 经济研究[J]1996 .10 25、蔡继明:中国城乡比较生产力与相对收入差别•经济研究[J]1998 .1 26、李若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时空特征分析•农业经济问题[J]1994 .6 27、周云波:我国农村二元经济转换及其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经济学家[J]2004.1 28、苏明:国民经济转型时期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研究 经济研究参考[J]2003.49 29、张桂文: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演变的历史考察与特征分析 宏观经济研究[J] 2001.8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么?点我刷新认证码 用户名